於澍燕

於澍燕

於澍燕;1962年出生於湖南。蘭州大學化學系理學學士和碩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理學博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及副研究員;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學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學系研究助理;香港大學化學系研究助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化學系責任教授;北京市教委“高層次人才”引進,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綠色催化與分離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教授 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太平洋化學會議2010”國際組委會委員。2009年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東京大學訪問教授(JSPS fellow)。分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會志》和德國《套用化學》等國際一流化學期刊上,分別被美國《科學》雜誌以“編輯的選擇”進行了評述和被選為德國《套用化學》期刊的封面並被美國化學會《化學與工程新聞》進行了專題報導。有關工作還被選作英國皇家化學會DALTON雜誌、中國化學會《化學通報》的封面。在被北京工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以來,在《美國化學會會志》等國際期刊發表自組裝的分子感測器方面的重要成果。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於澍燕 於澍燕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實習員(1983至1988年);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1994至1997年)及副研究員(1996年);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學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1997至1999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學系研究助理(1999至2001年);香港大學化學系研究助理(2001至2002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2001年),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至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化學系教授(2004年12月至今);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講授課程:無機化學、超分子化學、分子材料學

科研成果

曾獲得200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0年“盧嘉錫優秀導師獎”。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太平洋化學會議2010”國際組委會委員。2009年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東京大學訪問教授(JSPS fellow)。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會志》和德國《套用化學》等國際一流化學期刊上,分別被美國《科學》雜誌以“編輯的選擇”進行了評述和被選為德國《套用化學》期刊的封面並被美國化學會《化學與工程新聞》進行了專題報導。

主要研究方向

1.分子智慧型材料的新穎設計與合成(包括:分子感測器、分子納米微容器、分子機器與分子器件等)

2.自組裝化學與仿生

3.超分子手性

主要科研項目與課題

1.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啟動基金(150萬)

2.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30萬):構築手性發光金屬有機自組裝材料的手性超分子工程

科研項目與課題

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四項,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畫”基金,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等。1.構築手性發光金屬有機自組裝材料的手性超分子工程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功能有機配體新穎設計與有機金屬超分子導向組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超分子合成及物理化學性能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啟動基金)。

代表性論文

[1] Au36 Crown: A Macrocyclization Directed by Metal-Metal Bonding Intera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4551–4554 (封面和VIP文章).

[2] Self-assembly of a neutral luminescent Au12 cluster with D2 symme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8,5514-5516.

[3] Self-Assembly of Tripyrazolate-Linked Macrotricyclic ML Cages with Dimetallic Clips. Organic Letters 2007, 9(7),1379-1382.

[4] A Chiral Luminescent Au16 Ring Self-Assembled from Achiral Components. J. Am. Chem. Soc. 2005, 127,17994-17995. (被 Science作為Editor’s Choice評述: Science 2005, 310, 1745).

[5] Modular Cavity-Tunable Self-assembly of Molecular Bowls and Crowns as Structural Analogues of Calix[3]arenes. Angew. Chem. 2003, 115(6), 710-714;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6), 686-690.

[6] A Calix[4]arene Carceplex with Four Rh Fasteners. J. Am. Chem. Soc. 2004, 126,1518-1525.

[7] Hydrophobic Assembling of a Coordination Nanobowl into a Dimeric Capsule which Can Accommodate up to Six Large Organic Molecules. J. Am. Chem. Soc. 2000, 122, 2665-2666.

[8] Nanometer-sized macrotricyclic complexes self-assembled from ten small component molecules. Angew. Chem. 1998, 110 (15), 2192-2196; 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15), 2082-2085.

[9](應邀撰寫綜述)Molecular Self-Assembly with Modularization and Directionality: Vector-Manipulation at Metal Centers.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2005, 9, 555-563.

[10] (封面和熱點文章)Self-assembly of coordination molecular baskets as inorganic analogues of cyclotriveratrylenes (CTV).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2005, 2346-23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