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鳳娣

方鳳娣

方鳳娣,1948年3月21日生於上海。姚明母親。曾是籃球運動員,司職中鋒。身高1.88米。14歲進入上海女籃,主力中鋒、隊長。 1970年代是中國女籃主力中鋒、隊長。1974年率隊參加在德黑蘭舉行的第七屆亞運會,奪得銅牌。1976年參加在香港舉行的第六屆亞洲女子籃球錦標賽,獲得冠軍。1979年退役後供職於上海體育科研所。

基本信息

姚明談父母

方鳳娣與兒子姚明 方鳳娣與兒子姚明

他們是最普通的一對父母,很疼我,很愛我,當然,也像所有父母一樣囉嗦。如果我回家很晚,媽媽一定會給我準備好吃的,她也可以在2分鐘裡三次走進我的房間,分別告訴我牙刷,牙膏和毛巾都放在哪兒。他們傳授給我的最珍貴的品質是誠實;還有善良,但並不盲目。這么多年從父母那兒得到了許多可貴的真傳。媽媽是個認真的人,從她那兒我繼承了對事情刨根問底的習慣和做事情毫不含糊的執著。而從爸爸那兒我遺傳了他的幽默感,特別是當有些事情想不明白時,他的哲學是退一步,給自己留出時間調整,然後再去試。

大多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學後學這學那,孩子們沒有選擇的自由。我的媽媽從不命令我做此類的事,她讓我嘗試做自己喜歡做的任何事,只要求我不要做壞事。但對於學校日常的功課,她態度就不同了。我完成不了功課的話,就會挨打。媽媽也讓我在家裡閱讀和學習學校未教的東西。要照她的話做其實也不難,因為我對歷史和地理本來就有興趣。我渴望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渴望了解中國很久以前發生的事。

即使我去體校打球,媽媽也從不對我說:“你一定要拿第一”,“你一定要得冠軍”或者“你一定要做到最好”。從我的切身經歷來說,母親選擇的這種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所以,跟父母住在一起時我很放鬆,不必擔心他們說我做錯了這事那事,應該這樣或那樣打球。當我回家關上門時,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我會得到安寧。

籃球世家

組織做媒

方鳳娣與丈夫姚志源 方鳳娣與丈夫姚志源

1979年,由於年齡太大了,所以姚志源和方鳳娣兩人都在各自的籃球隊退役了。那時候,流行組織上介紹對象。“給你介紹介紹,大方同志,這個是大姚同志,你們倆談一談戀愛吧。”兩人的自身條件本來就不好找對象,男的2.08米,女的1.88米,又是在上海,跟平常人的身高相差太多。所以,儘管大方比大姚大4歲,但兩個人在一起至少身高合適。當然,他們性格也合適。男女雙方在一塊兒,最好是性格互補,都“橫”就麻煩了,那樣就會誰也不讓誰,天天在家裡鬧,沒完沒了。有的男的硬一點兒,女的溫柔一點兒,這個當然最好,但是也有的女的“橫”點兒,男的溫柔點兒。這也挺合適,至少人家自己覺得合適。

姚志源2.08米的身高,儀表堂堂。但是個十足的老好人,見誰都笑眯眯的。在家裡也基本上不拿主意,什麼事兒都是媳婦大方定。大方打球風格就很硬氣,要不怎么能做中國女籃的隊長呢。後來姚明打球的風格多數時候就隨他媽。大方很有主見,里里外外一把抓。所以,兩個人雖說差了4歲,但是性格互補,相處得很好。

兩人退役之後的工作也是組織上安排的。姚志源到上海的港口負責船舶檢驗,檢查有沒有什麼走私的東西,有沒有什麼不應該進來的東西。領導說了,你個兒高,檢查起來方便,別人得爬梯子,你不用,站那兒就看見了;大方則是留在了體育口裡面,在上海市體委科研所工作。

姚明降生

兒時姚明 兒時姚明

1980年9月12日的傍晚,上海男籃2.08米的中鋒姚志源在第六醫院產房外焦急地踱步,他的妻子上海女籃1.88米的中鋒方鳳娣在忍受著產子之痛。但因為九城運動會的比賽,已經退役的姚志源被重召入隊,這晚又恰逢男籃冠亞軍決賽,6點鐘前後,上海體委專車將姚志源從醫院拉走,走出醫院時,姚志源一步三回頭,坐上車還回頭直望。那天上海男籃奪冠,姚志源高舉冠軍獎盃的時候得知姚明誕生了,扔下獎盃就往醫院跑。

姚明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更胖大一些。這個重達十斤二兩的孩子讓母親方鳳娣吃足了苦頭,也是這一天醫院中生產的分量最重的一個寶貝。十斤二兩,這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重量。迄今為止,在中國男籃國家隊中,還沒有人能夠打破姚明保持的出生重量記錄。

2002年的春天,當姚明率領上海東方男籃在CBA聯賽中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衝擊冠軍時,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體育版別出心裁地登出一幅“姚明妹妹”的漫畫,感嘆說,如果姚志源夫婦當初再生下一個女孩,上海東方女籃拿冠軍豈不也像探囊取物一般。

勤儉持家

方鳳娣代為姚明領獎 方鳳娣代為姚明領獎

在姚明越來越引人注目之後,人們開始把焦點集中到他父母:姚志源和方鳳娣身上。在人們看來,姚志源夫婦不但給了兒子常人不能企及的身高,在性格塑造上也給了姚明極其深遠和重要的影響。姚明不僅被賦予了高大而靈活的籃球天賦,在個性發展上也打破了中國運動員數十年來素有的常規,睿智和機警使他在成名後迅速成為新聞媒體的寵兒。在這一點上,姚志源夫婦對兒子的教育顯得既成功又充滿神秘感。

無論是在運動員時期,還是在退役進入上海體委科研所工作之後,方鳳娣都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十分勤儉的生活作風。即使是在姚明能夠給家庭帶來不菲的收入後,她依然沒有奢侈的習慣,不該花的絕對不花,非常細緻地打理著日常的每一筆開銷,勤儉地操持著這個家。

出生於八十年代初的姚明,趕上了中國票據時代的尾巴,牛奶票、糧票、布票,制約著普通大眾的生活。方鳳娣回憶說:“當時確實不富裕,我和他爸爸一個月的工資是40多塊錢。不過再怎么說,姚明小時候的吃穿都能保證。他也挺懂事的,經常吃著吃著,用小手拍拍我們,說你們也吃啊。”在姚明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在織毛衣。他長得太快了,母親有時候一件毛衣剛織了一半就不得不拆了重織,實在是趕不上姚明變高的速度。

精心育兒

生日籃球

4歲生日時,姚明得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籃球。這時,他的身高已接近1米30,鞋號也達到了34碼,平時出門坐公共汽車時已必須要買票。已經有人預感到,這個孩子將有著繼承父母事業的可能。但是,當姚志源把這份生日禮物拿到姚明面前時,姚明卻並未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只是玩了兩下就扔在了一旁。方鳳娣與丈夫也不以為意,從根本上說,他們其實並不希望兒子在長大後也走上籃球場。

方鳳娣說:“後來時常有人問起,我和姚明他爸爸都是打籃球的,為什麼我們在他小時候從來沒有教過他?這個理由很簡單,我們當時沒有想過讓他像我們一樣也打籃球,而是希望他好好念書,將來能夠讀大學。我們當了幾十年運動員,深知運動員的苦處,我們不希望兒子也受這份苦。”

成長之煩

小姚明與同學 小姚明與同學

在姚明從幼稚園進入國小一年級期間,他那令人驚嘆的身高增長速度曾經吸引了方鳳娣的同事、上海體委科研所教練邵冠群的注意。邵冠群希望用姚明來做實驗品,驗證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正想讓兒子鍛鍊一下身體的方鳳娣同意了邵冠群的要求,於是每周日上午,姚明有兩個小時要跟隨邵冠群拉拉韌帶,做做球操。回頭來看,與邵冠群在一起的這段時間,應該可以算作姚明對籃球的原始接觸。但邵冠群對姚明的興趣,卻只維持了不到半年,這項每周日上午的練習就此無疾而終。

為了讓兒子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好長得更壯實一些,方鳳娣又找到當時田徑隊的陳妙齡指導,希望姚明能夠跟著田徑隊練一練。只看了幾天,陳妙齡就對方鳳娣說:“大方啊,你這兒子練田徑肯定不行。”方鳳娣說:“我知道,反正我們也不想讓他搞專業出成績,就是練練身體就行。”在當時的那群練田徑的小夥伴中,姚明個頭最高,但速度幾乎是最慢的,跳遠和跳高也比不過別人。所有的這些都證明,姚明的籃球之路決不是早就設計好的,而是一種成長中的歸結。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人相信,以姚明的運動天分,能夠成為未來的籃球巨星。

順其自然

方鳳娣 方鳳娣

方鳳娣的老朋友徐為麗當時是徐匯區少年體校的黨支部書記,她希望小姚明能進體校接受系統的籃球訓練。可母親的想法有些不同,她更希望兒子在普通學校里多學點東西。不過當徐為麗提及少年體校的食堂至少能保證小姚明得到足夠的營養時,父母讓步了。方鳳娣後來說:“姚明的路不是我們幫他選的,不過我們是籃球運動員,我們原來的隊友和教練在姚明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關注著他的成長。”

當母親告訴還未滿9歲的姚明,他即將去體校接受籃球訓練時,小姚明沒有拒絕,他一向就是個乖孩子。每天下午,姚明放學後就站在學校門口,等教練騎腳踏車來帶他去體校,訓練的時間是周一到周五下午和周六全天。剛進體校那會兒,姚明的大塊頭和笨拙的動作讓他遭受了不少嘲笑,但嘲笑與艱苦的訓練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麼。基礎訓練是簡單而枯燥的,一個孩子很難因此愛上籃球。每當姚明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父親會把他拉到小區的腳踏車棚外,對著釘在那裡的籃圈練習投籃。只要姚明投中一定數量的球,父親就送他一件小禮物。一天,母親弄到兩張哈林籃球隊的表演賽門票,小姚明看後第一次意識到籃球原來是如此充滿樂趣。母親後來說:“我相信那次經歷給姚明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他知道籃球也是一種娛樂方式。”

辛勤培養

教子低調

一家三口 一家三口

方鳳娣說:“其實,我們這一家子都不是複雜的人。尤其是姚明,他太單純了。他總是很理想化,小時候想當建築師,又想當警察,後來還想過去考古。我一直就想讓他多念一些書,那時六一兒童節,我都買書送給他,有兩本《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都被他翻爛了。後來我去他宿舍,從枕頭底下翻出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心裡很高興,覺得這孩子是在念好書。1998年時有記者採訪他,問他有沒有女朋友,他說自己是‘三無’:沒時間沒精力也沒錢,哪有空去找女朋友。我當時一驚,心想,我們都把兒子看小啦。”

方鳳娣與丈夫在為成長中的兒子驕傲著。他們最喜歡念叨的,是2001年3月21日,那一天上海東方隊主場輸給八一火箭,在總決賽中1比3落敗。在勝利的人群背後,姚明悄悄走到父母面前,張開雙臂摟住母親說:“媽媽,今天是你生日,我真想贏這場球,拿冠軍來獻給你。”方鳳娣說:“當時,我已經忘了那天是我的生日,姚明跟我說那番話的時候,我只覺得喉頭一陣發緊。”

方鳳娣為人踏實低調,她也要求兒子要這樣。姚明在徐匯區少年體校的訓練中認真刻苦,不久便成為一顆少年新星進入了上海市少體校。當時有媒體要採訪姚明,被母親婉拒了。母親認為孩子還小,宣傳反倒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兒子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不想讓他在誇耀聲中飄飄然。

母為兒師

方鳳娣與姚明 方鳳娣與姚明

母親全力培養兒子對籃球的興趣,同時也希望兒子接受更全面的教育。“我12歲開始學英文。媽媽說為了將來,我必須學習英文和電腦。記得我學的第一個單詞是‘cake’,小時候我每天都喝很多水,所以媽媽教我說‘I want some water’。我不知道哪個詞是‘水’,每個詞是什麼意思,但我知道這4個詞一起說我就有水喝了。”姚明回憶。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師。看球賽時,一家三口圍著討論技藝。—次,看了一場北京隊的比賽,打單濤和巴特爾的“雙塔”戰術。姚明記得單濤有一個動作,是用肘直接架著別人上去的。母親說,你要學學這種動作,要學會利用自己的身體。後來姚明回憶說:“母親的話提醒了我,至少我會用肘了。這樣我的進攻性比較強了。”

東方男籃主場比賽,母親每場都去,在球場可以與兒子聊一會兒,探討球藝。打客場,父母坐在電視機前,討論著兒子的球藝。對兒子防守、進攻、打球態度一一細評。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前幾場姚明發揮得不好,母親便在電話里安慰他、鼓勵他。

姚明赴NBA打球後,一張照片曾打動了很多人:已見衰老的母親方鳳娣把頭靠在兒子肩上,滿臉欣慰與感慨;而姚明神情恬淡,一張臉朝氣勃勃。這是中國兩代籃球人的生動寫照。20世紀70年代,方鳳娣與姚志源打籃球的時候,已經隱隱約約聽說在遙遠的美國有個NBA,但那時候,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如今能親身到NBA賽場看比賽,更想不到能看到自己的兒子在NBA打球。

後勤部長

為兒子減壓

儘管姚明已經獨自生活了8年,儘管他在外人眼裡表現得無憂無慮,但母親方鳳娣也能一眼看穿兒子的心事:“我看到他身上的壓力,我希望能幫他,使他放鬆。母親總是最了解他的孩子的。”這也許就是母親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堅持在休斯敦的理由,她要給姚明一個家、一個對抗完外面的壓力挑戰後,舒緩身心的溫馨天堂。

姚明還沒動身赴美,母親方鳳娣就提前抵達休斯敦打前站,在市區以西的溫莎湖買下了一套房子。姚明到達休斯敦的前夜,母親還在忙著打掃房子。照料兒子成了母親的全職工作,她為姚明整理臥室、洗衣做飯,有時還會輕言細語地提供一些籃球方面的建議。母親精明幹練,將姚明的生活和財富管理得井井有條。

姚明剛進NBA打球時,母親方鳳娣多少有些不放心,她甚至會在姚明訓練時為他送去午餐。母親對姚明的培養是量體裁衣式的,她不急於求成而又嚴格要求的科學方法,都表明了順其自然而又積極引導的策略。正是這些鑄就了姚明一連串紮實成長的足跡。

媽媽燒的菜

方鳳娣與姚明 方鳳娣與姚明

自2002 年姚明進入NBA 以來,跟隨兒子一起到美國的方鳳娣、姚志源,在休斯敦溫瑟湖公園300 多平方米、有4 個臥房的家裡。方鳳娣大多數時間在忙著為家人準備中飯和晚飯,5、6 個菜,4 葷2 素,還有湯。每天做飯的時間足足有5、6 個小時。遇上火箭隊打客場比賽,姚明到家時通常是凌晨兩三點,母親會熬好一鍋濃濃的雞湯等著他,她說:“我兒子打球很辛苦,如果吃得不好,他哪有精力打好球?”

狂愛鱔筒燒肉,不太喜歡西餐的姚明一直都堅持“媽媽燒的菜最好吃”。可惜在美國,不要說鱔筒了,就連鱔絲都沒有。母親不怕姚明吃得多,就怕他累得沒胃口。方鳳娣把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各種烹調料法全用上了。開放式廚房不太好煎炒炸,就在洗衣房裡專門按了個灶頭,接好了煤氣管,炒青菜、做嫩牛排。搞笑的是姚明的翻譯科林·派因,胃口比姚明還大,姚明一頓吃兩塊牛排,他還不止,一邊吃一邊一個勁地用中文拍馬屁:“好吃好吃真好吃!”每頓必說,搞得方鳳娣忍俊不禁,不知道他是客氣還是真的覺得中國菜好吃極了。

“姚之隊”CEO

在“姚之隊”的決策機制中,決定一件事,通常是一人一票,不同意見者可以努力說服對方或被說服;而姚明擁有一票否決權,如果他不願意,那就不做。然而,最初擁有否決權的,其實是姚明的媽媽方鳳娣,後來覺得姚明大了,應該讓他自己做主了,才把否決權轉交給了姚明。姚明曾鼓起勇氣對母親說,“你在我身邊豎起一面面高牆,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卻置身牆外,那時你怎么辦?”好在2006年之後,方鳳娣學會了不斷放鬆自己天生對外界的警惕感,高牆慢慢被拆除,姚明也有了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間。方鳳娣後來帶孫女姚沁蕾。

休城生活

免票觀戰

在美國的休斯頓,可以不需要門票進康柏中心去看NBA職籃球賽的人不多,而姚明的父親姚志源、母親方鳳娣是這些少數不需要門票的觀眾中頗受矚目的人。

與丈夫、兒媳、孫女觀球賽 與丈夫、兒媳、孫女觀球賽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火箭隊在休斯敦的每一場比賽,姚明的父母都會去看球賽,同時也做姚明的“場外教練”。在球賽結束,姚明回到家中時,他們會與姚明討論當天比賽的得失,給姚明一點提示。

姚明父母“直通”休斯頓賽場,不需門票觀戰。姚志源和方鳳娣通常都是在球賽開始前,先到康柏中心的一間專用貴賓休息室坐一下,等到球賽開始前約10分鐘或15分鐘才走進球場,坐在火箭隊替他們保留的座位上觀賞球賽。他們進場時,根本不需要向球場管理員出示任何證件或門票,只打個招呼而已;有的球場管理員還會主動和他們握手表示敬意。許多去看球賽的觀眾都會向姚志源、方鳳娣打招呼致意,連一些小朋友都想和他們握手,或說聲Hello。問起一位小朋友他們是誰,他說:“I know, they are Yao Ming's parents”(我知道,他們是姚明的父母)。

“姚餐廳”

姚餐廳(Yao Restaurant & Bar)位於美國休斯頓西城區最繁華的高檔餐飲街威斯海默街9755號,於2005年開張。由姚明的父母姚志源、方鳳娣和他們曾經的籃球隊友以及休斯頓中餐館老闆聯合開辦。

姚餐廳外景 姚餐廳外景

姚餐廳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姚媽媽做的菜,什麼姚太太餛飩、姚太太私房菜、姚太太私房湯、小雞燉蘑菇,還有讓人直流口水的姚媽媽親手做的紅燒蹄膀、糖醋小排、蝦仁小餛飩……但是,姚明媽媽方鳳娣坦言:“我不會親自為顧客們下廚,只會給自己的兒子做飯。”姚明的哥們會得到一點特殊待遇,吃過姚媽媽親手做的菜的人都讚不絕口,弗朗西斯等姚明的朋友都有幸嘗過。姚餐廳簡直成為了休斯敦的一個“觀光熱點”,國內去休斯敦的人,很多都會去看看火箭的比賽,也會到姚餐廳吃一頓飯。甚至連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都經常在姚餐廳訂房吃飯。

姚餐廳里隨處可見姚明的照片,還有父母姚志源和方鳳娣年輕時打球的老照片。在餐廳的酒吧里配備了3台70英寸的超寬螢幕電視,不間斷地轉播各種體育節目。餐廳共有6個包間,姚志源和方鳳娣特意為兒子姚明在VIP包間內定製了一把超大型坐椅,餐廳牆壁上姚明的比賽照片隨處可見,這個包間裡還配備計算機和電視等,在姚明不使用時,這個包間也對外營業。酒吧的包間和貴賓席則為“大傢伙”們度身定做,休息室里的浴室也考慮到了“大傢伙”們的“高”標準,這些包間裡特製的椅子比普通椅子要大兩倍。姚明的朋友們在這裡就餐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友誼貢獻獎

2013年2月24日,休斯頓元宵節遊園會組織委員會為姚明的父親姚志源、母親方鳳娣頒發了“美中友誼特別貢獻獎”,以表彰他們培養出姚明這位曾經馳騁NBA多年並積極參與休斯頓華人社團慈善活動的球星。

“美中友誼特別貢獻獎”2007年由《美中信使報》創立。《美中信使報》執行社長兼總編輯、遊園會組委會負責人之一金鳴峰表示,姚明是中國、也是休斯頓華人的驕傲,他為休斯頓市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這些都離不開姚明父母的培養,姚明父母及姚明本人與休斯頓華人社團都保持著密切聯繫,也屢有善舉。因此,將該獎項授予姚明父母實至名歸。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僑務組長等約100人出席了頒獎典禮。

2013年2月15日,休斯頓市長帕克親自授予姚明“休斯敦市親善大使”稱號,以表彰他在火箭隊效力期間為休斯頓市以及為中美兩國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公益活動

輔導學生

方鳳娣 方鳳娣

2014姚基金希望國小籃球季金寨站活動期間,姚基金髮起人姚明的父母姚志源和方鳳娣來到金寨,出席籃球季活動。觀看了籃球季小組比賽,並擔任臨時教練指導了金寨縣銀山畈希望國小代表隊和白塔畈明德希望國小代表隊的比賽,小隊員們在兩位籃球專家的指導下打出了一場精彩的比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