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清朝官員]

方耀[清朝官員]
方耀[清朝官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耀(1834—1891年),又名方輝、方照軒,普寧縣洪陽西村(今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人。出身行伍,以剿太平軍發跡,官至廣東水師提督。

簡介

方耀(1834—1891年),又名方輝、方照軒,生於普寧縣洪陽西村(今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出身行伍,以剿太平軍發跡,官至廣東水師提督。

生平

清鹹豐元年(1851年),在父親方源率領的鄉團中當副官。六年,回普寧募集鄉勇1000餘人,馳救被太平軍興王陳金缸圍困的父親,初顯聲名。後投清軍,與太平軍作戰,從把總升為都司,賜號展勇巴圖魯,晉參將。十一年,在高州大敗陳金缸。

歷史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調海南,補瓊州鎮右營都司,署三江協副將。二年在肇慶率兵8000攻打太平軍營壘,太平軍將領鄭金斬陳金缸之頭獻降,方耀因之升為副將,加總兵銜。四年入福建,在平和遭太平軍攻打,被革職。復職後升任南韶連鎮總兵。七年八月,調任潮州鎮總兵。九年,受總督瑞麟委派,開始清辦潮州積案,經過數年,辦理積案數千宗,殺戮近3000名,其中有起義軍、抗官抗租者,也有土豪海盜。凡屬積案牽連的鄉村,都被燒殺焚毀。這就是潮汕民間所稱的“方大人辦清鄉”。十三年起主持韓江流域十八都疏浚韓江水道,令各縣開浚溪河以保農田,又命疏浚汕頭廈嶺海至舉登一帶水域,並清丈濱海沙田,課稅充作軍餉。同時,義倡辦金山書院及各縣鄉學數百所;開設韓江書局,購刻書籍;在各地廣設善堂,救濟收養孤兒,收埋凍餒乞丐。光緒三年(1877年)調任廣東陸路提督。五年再任潮州鎮總兵,負責潮州、南澳至碣石防務,先後修築加固汕頭崎碌等處沿海炮台。九年中法戰爭發生,調欽川駐防。十一年署理廣東水師提督,駐虎門。十七年夏,于軍中中暑昏倒,七月七日卒於任上。

歷史評價

方耀的歷史功過

方耀,字照軒,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於廣東普寧縣洪陽鎮。

方耀未出身之前,跟隨其父方源在家鄉操辦武術團練。因剿“土匪”有功,後加入清軍圍剿太平天國,勇敢善戰,被上表夸為“謀勇冠軍”。朝廷準奏,給方耀賜號“展勇巴圖魯”。慈禧太后也賞賜方耀黃馬褂加身。方耀承恩圖報,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後被擢升廣東水師提督,把守南方海防要塞。

傳說方耀加入團練學武術之初,認識澄海縣?江都(現汕頭市金平區?江街道)一位村姑陳喜全。陳姑因家境貧寒,14歲就被父賣與人為婢。人雖瘸手,但卻生得一表姿色。方耀將陳姑引入團練收拾雜務,其父也看此女有“福相”,遂娶為媳。後來,陳喜全也學上武術,且能參與方耀出陣殺敵,成了軍中一位傳奇人物。

方耀官升廣東水師提督,統轄兵勇5000餘,平時各守備郡城塘汛。他在潮汕沿海清鄉辦積案時,手段兇狠,鐵面無私,他反其明清兩朝在海上圍剿倭寇海盜和斥地遷界的海防兵策,轉實行在陸上、沿海鄉村清剿內匪、內賊,斷其匪賊內外勾結、接應之禍根,凡誰膽敢里通海盜,“雄霸一方”,在鄉里歷來有抗官、殺官、抗命的“盜匪”罪魁禍首,都清剿格殺不論。當年,被圈名“縛上花紅”而捕殺不著者,都離鄉過番逃生而去。方耀還以鄉族懸賞追緝,外逃不敢回鄉者,留下的人都互相牽制負罪。今東南亞諸國華人,其祖上不少就是在當年被迫逃到那裡定居的。當年,澄海外砂幾個大鄉確實有人私通海盜,都被方耀清鄉辦積案時被清剿散了鄉,而後再聚合,故有“澄海外砂十一合新鄉”之說。

總之,方耀這位久經沙場,身經百戰傳奇人物,除其可歌可泣的戰事外,還有方耀火燒馬義橋;方耀智殺潮陽沙隴鄉霸“太子森”,火燒三街六巷巨宅;甚至還有方耀站在高坡處敲銅鑼,鑼聲聞得到之處,就屬方家地界等等。真有上者天昏,下者地暗,在海上者多為海盜,在陸上者多為內賊,在官場者多為貪官污吏,清末國政之衰敗,蒼生往事,天荒海隅,民怨民謠,無所為證。但據方耀當年清鄉上報政績記述:“數年間,訊結積案千餘起,懲辦著匪三千餘名,徵收舊糧百萬餘石,起繳炮械千餘件,嚴辦著匪鄉四十餘處,飭拿著名土豪八十餘人,均經悉數嚴治,並無漏網。”

毋庸置疑,方耀在清鄉辦積案中,確實殺了不少人。被剿殺者,有的罪有應得,不殺不平民憤。但也有無辜而遭錯殺者。方耀在潮汕清鄉辦積案,可說是潮汕清末一頁民怨史,使後人想抹都抹不掉。

但從歷史客觀來說,方耀在任廣東潮州鎮總兵,至廣東水師提督期間,他極力在廣州虎門陸續增築了好幾處炮台。如“沙角之白草山、捕魚山、侖山、蜈蚣山、旗山、龜山、獅子山、白鶴山、象山、鳳凰山十台;大角之振威、振安、振陰、安平、安定、安威、安盛、安勝及蒲州九台上下橫擋的炮台。”並在碣石、潮州、南澳等處,建造汕頭石炮台、柘林港炮台、萊蕪炮台和廣造兵艦等衛、所海防設施外。他還能利用他手中權力,招募民工民勇,在潮陽河溪、揭陽地都鄒堂處圍海近萬畝,後與潮州紳士郭廷集合作,造成可耕地1500畝。方耀為其命名“廣裕村”,讓無地少田可耕的農民得到有田可耕。今浦還有“方大人”、“圍仔?”。在圍海墾田中,他還有鞏固潮州北堤,在韓江汕頭出口處,改道後造建回瀾橋,使得韓江化回流而暢流出海。並將圍海墾田所得部分租谷,及韓江改道所建的部分鋪面,劃歸作為金山校產助學。

方耀這位清末一介武夫,不管其軍功政績多大、廉正如何,但他尚能懂得“屯田養兵”、“民以教化”為本。在潮汕各縣,他確實建了好多處書院,如普寧的三都書院、潮陽峽山的六都書院、揭陽的藍田書院、大埔縣的啟光書院、澄海縣的蓬砂書院、饒平的瑞光書院等。這些書院,方耀雖不能一手包天,但以此一二之舉,足也值得後人記取矣。

光緒十七年七月,方耀終於心氣衰竭,卒于軍政左右同僚攻訐之中,享年58歲。在他曾治理過的不少地方,都為其立祠崇祀。清廷追念其功勞,蔭一子廷芳為戶部主事錄用;《清·史稿》也為他立傳,評價他是:“善戰兼謀勇,尤善治盜”。

看來,史無絕書,方耀其功其過,不也就此定論。似乎無須後人沉鉤釣魚。只不過是潮人在談史時,只說韓愈治潮八月,只說肖端蒙,只說狀元林大欽,只說翁萬達、丁日昌等。而對方耀功過,卻是噤若寒蟬,這豈不是多少也有歷史內忌之虞乎!

方耀故居

方耀[清朝官員] 方耀[清朝官員]

方耀故居在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東南,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陸續用二十年時間才建成,包括老寨、中寨、新德安里、紹園等四部分。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為“四馬拖車”,三寨相連,房屋773間,外置護寨河,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是廣東省內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