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創新

方法創新是指企業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當然,在現實經營管理活動中,這些概念有時很難進行嚴格的區分。

方法創新

這裡的方法創新是指企業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當然,在現實經營管理活動中,這些概念有時很難進行嚴格的區分。

經營方式創新

企業經營方式創新,是指企業經營觀念的根本轉變以及與此相應的對企業運行方式的整體變革。資本經營、精益生產是當今企業經營方式創新中比較突出的方面。

1.資本經營。資本經營亦稱資產經營,是把企業所擁有的一切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等,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通過流動、裂變、組合、最佳化配置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營,盤活存量資產,用好增量資產,以少量自有資本帶動大量社會資本,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資本經營的運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1)資本組合。

資本組合,是指通過合併、收購等方式調動各種社會資本加入到企業的經營系統中來。所謂合併,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合併為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所謂收購,是指通過購買其他公司一定份額以上的股份,實現對其他公司經營權的控制。

2)資本裂變。

資本裂變,是指通過分立、營業轉讓等方式使存量資本由死變活,讓資本在流動中增值。其中,所謂分立,是指由原來的一個公司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的法律行為;所謂營業轉讓,是指通過債權債務契約關係將客體性營業轉移給他人(自然人或法人)經營的現象。這裡所說的客體性營業,是指根據一定目的組織起來的有機統一體,是具有社會活力的營業組織。它不僅包括資本、債務和對應權利等硬要素,還包括在營業活動中積累起來的各種軟要素,如營業信譽、與顧客和批發商的關係、營業秘訣等。目前,我國許多中小國有企業實行的租賃經營,便是營業轉讓的典型形式之一。

3)最佳化資本結構。

最佳化資本結構包括最佳化資本的產業結構、風險結構、技術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等。最佳化資本的產業結構,就是在實行多角經營的基礎上,按照資本經營機會成本最小的原則,及時調整資本在不同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態,使資本不斷地從低效益部門退出,轉移到高效益的部門;最佳化資本的風險結構,就是根據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一般規律,調整資本在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經營項目之間的分布狀態,以期既能充分利用各種市場機會,又能降低經營風險;最佳化資本’的技術結構,是指在順應技術進步的大趨勢下,從企業的實際出發,調整資本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態,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對資本增值的作用;最佳化資本的空間結構,就是在投資項目的選址布點方面進行合理布局,使資本向最為有利的地區或地點轉移;最佳化資本的時間結構,就是兼顧企業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通過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合理組合,實現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最佳化資本結構的實質就是通過資本流動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2.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LP)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汽車計畫組織(IMVP)召集了14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花費5年時間,耗資500萬美元,以汽車工業這一開創大批量生產方式和準時化生產方式(JustInTime,JIT)的典型工業為例,經理論化後總結出來的,是對日本豐田JIT生產方式的讚譽稱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餘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經濟效益。精益生產是當前工業界最佳的一種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

精益生產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精益生產的實質是管理過程,包括:①人事組織管理的最佳化,大力精簡中間管理層,進行組織扁平化改革,減少非直接生產人員;②推進生產均衡化和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③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零不良;④減少和降低任何環節上的浪費,實現零浪費;⑤最終實現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的特點是消除一切浪費,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斷改善。去掉生產環節中一切無用的東西,每個工人及其崗位的安排原則是必須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精簡是它的核心。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工作,旨在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回響。

管理模式創新

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全面的管理模式,它與企業的特點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能夠結合企業的特點創造出全新的管理並獲得成功,這就是管理模式的創新。這是對管理模式大的方面的理解。管理模式的創新實際上還可以在企業某一方面做出,如生產管理模式、財務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因此,管理模式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企業綜合管理方面的創新。

2.企業中某一管理方面的綜合性創新。

3.企業管理方法、手段等綜合性創新。

4.企業綜合性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等。

區別

創新依據不同

理論與方法同屬主觀認識範疇,因而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二者的認識對象又有所不同。理論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客觀事物是理論的客觀原型。正確的理論是對其客觀原型的正確反映,錯誤的理論則是對其客觀原型的歪曲的反映。方法卻與此不同。在客觀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與理論相對應的物質實體,卻找不到與諸如“分析”、“比較”、“決策”、對策”、“制度”、“程式”、“規則”、“舉措”等方法相對應的物質實體。方法必須以客體的規律為依據,但又不同於對規律反映的理論,而是客體規律與主體因素的統一,是主體為更有效地把握客體而創造出來的規則、手段。也就是說,一方面,方法並不是任意的主觀性的東西,必須以客觀規律為依據;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主觀創造的產物。

創新方式不同

理論創新表現為發現,方法創新表現為發明。史達林在闡述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性質問題時指出:“人們能發現這些規律,認識它們,研究它們,在自己的行動中考慮它們,利用它們以利於社會,但是人們不能改變或廢除這些規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創造新的科學規律”。也就是說,理論創新是對規律的發現,而方法創新是人腦的發明。發現是指經過研究和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規律,發明則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新東西。人們發現的是客觀世界本已存在著的東西,而發明的則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由人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新東 西。也就是說,人們只能發現已經存在的東西,只能發明不存在的東西。理論創新是對已經存在的東西的認識,因而屬於發現範疇。例如馬克思經過多年嘔心瀝血的探索,發現了人類社會中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運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規律。這些規律是馬克思發現的,而不是發明創造出來的。方法卻不然,這世界上本不存在什麼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因而屬於發明範疇。

創新的直接目的不同

從總體上講,任何認識上的創新都以指導實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根本目的。但是,從直接目的來看,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的目的是不同的。理論創新的直接目的就是認識事物及其規律性,當達到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時,標誌著新理論的形成。方法創新卻不然,它一般以解決具體問題為直接目的。方法的作用就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提供手段、途徑、程式等,方法創新的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所謂方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二者的創新過程也恰好朝著相反的方向:理論的創新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理論是對事物本質、規律、共性的概括和總結;方法的創新過程則是從抽象到具體,人們為了解決具體問題而尋求方法,可以說,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從理論到實踐過程中的必要中介。例如,我們以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要求的理論指導改革,但是具體到每個部門、地區、單位怎么改革,決策者則必須創造出具體的辦法、措施、對策來。當然,還有一些方法(如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也是以認識事物及其規律為直接目的,這在本文後面另當別論。

創新手段不同

理論創新往往採用實驗手段,而方法創新則通過試驗手段進行。實驗與試驗並不相同。實驗,特別是自然科學實驗,是探索理論的手段,例如,牛頓通過科學實驗,發現了力學三定律。與此不同,試驗往往是探索運用某種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的手段。例如,改革中正式出台某項新政策、新條例之前,先在一定範圍內試行。一般說來,實驗屬於從實踐到理論的探索手段,試驗則屬於從理論到實踐的中間環節;實驗需要把條件儘量“純化”,條件愈“理想化”愈好,這樣才能排除不必要的干擾,使事物規律性的作用表現得更明顯,更易被觀察、被發現。試驗則是把理論具體化為方法、方案、措施,越接近現實越好,因此不能為試點(試驗的場所)製造特殊條件,否則就會使試驗效果失準。特別是對社會生活領域的試驗,為了克服人為的主觀因素對試點的干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盲試”,即在不公開的情況下進行試點、試驗。

創新成果不同

正確理論的確立和有效方法的發明,都是創新的成果,但是二者卻表現了一元與多元的區別。正確的理論即真理是一元的,因為理論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如果是正確的,那么它就應該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如實反映,除此之外,都是錯誤的,因而正確的理論只能有一個。例如,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因而是唯一正確的理論,而與之對立的神創論、先驗論、主觀主義、唯意志論、形上學等等都是錯誤的。與理論的一元性不同,方法卻可以是多元的,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對策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唯一的。這是因為,方法是人們根據理論並結合實際而發明創造出來的,實際事物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也呈現了多種多樣的特點。由於方法是多元的,因此,方法除了有正確與錯誤、得當與不得當之分外,還有優劣之分。有些方法、方案、對策使用起來雖然都可達到預期目的,但往往有上、中、下三策之分,有的方法使用起來事半功倍,有的卻事倍功半。由於正確理論(真理)是一元的,因此,在認識過程中,我們應不斷地追求、探索、接近、完善和發展這種唯一的真理,排除錯誤的認識;由於方法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有正誤、優劣之分,因此,我們在解決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的過程中要多想幾種方法,多設計幾種方案,多準備幾種對策,以便在作出決策付諸行動之前能夠對各種方法、方案、對策進行比較,去錯留對,棄劣選優,從而取得更好的實踐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