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悴農

方悴農1913年出生於武義縣縣陶宅村。從小勤奮好學,1935畢業於浙江省立農業推廣員養成所,曾在諸暨、吳興從事農業推廣工作,1937年冬杭州淪陷後,投奔延安革命根據地。193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名農學家方悴農
方悴農1913年出生於武義縣縣陶宅村。從小勤奮好學,1935畢業於浙江省立農業推廣員養成所,曾在諸暨、吳興從事農業推廣工作,1937年冬杭州淪陷後,投奔延安革命根據地。193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方悴農長期從事農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抗日戰爭前,在浙江推廣雙季稻、純系稻,擴種冬季作物,對發展糧食生產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期間,在陝甘寧邊區創辦農業學校,為邊區培養了300多名農業建設人才。
建國後,在華北農科所工作期間,組織和率領高層次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農業基點工作,有效地為農業生產服務,在全國起到了帶頭作用。1954年底調任國營友誼農場副總技師並和蘇聯專家一起共同進行生荒地開墾與利用的研究,取得了大豆窄行密植等一批科研成果。1957年調回北京、先後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栽培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院辦副主任。1970年任中國農林科學院科研生產組副組長、組長、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員。1983年後,被選為中國農學會四、五屆常務副會長,併兼任中國農民大學校長。1985年至1994年還擔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北京農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年會常委,國家科委農業組織員、農業生物學組副組長,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方悴農自七十年代以來,組織和主持全國雜交水稻、馬鈴薯實生作用等重點課題的科研協作,取得重大突破,還吸取國外經驗,引進雙低油菜、無毒棉等優良品種。改革開放後,在杭州負責籌建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擔任中國農學會領導期間,參與組織研究上海經濟區農業發展戰略,武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國食物分區發展、高新技術農業套用以及立體農業、扶貧開發等重要學術研究活動,發揮了決策參謀作用。
方悴農是我國著名農學家,其研究成果纍纍。早在三十年代,就著有《中國農業推廣》、《農村建設實紀》等。中後期著有《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特點及其主要成就》、《農業科學工作者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道路》、《關於發展雜交水稻的若干問題》、《有關農業現代化的一些問題》等。並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編委、《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業篇副主編和綜合卷主編等。
方悴農十分關心家鄉農村建設,曾多次回武義步行鄉村調查考察,對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建設等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在得知武義一中遷建後,方悴農全家捐款50萬元為一中建設“悴農圖書館”,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