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方城縣清河鄉、獨樹鎮等14個鄉鎮的農民因種植了該縣農業局推廣的新麥26而導致大幅度減產,據該縣統計,全縣2013年小麥產量由2012年的9.36億斤銳減到7億多斤,減產約2億斤。
事件經過
2012年6月25日,縣農業局專家組在討論研究全縣小麥品種布局意見時,確定了9個適宜在方城種植的小麥品種,其中不含“新麥26”。
2012年7月份,劉會合在起草制訂方城縣小麥品種布局意見時,在明知“新麥26”不適宜南陽地區種植的情況下,篡改公文,擅自把“新麥26”確定為示範推廣品種。
2012年8月,方城縣兆豐糧食專業合作社從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購進“新麥26”小麥種子進行銷售,該合作社的負責人是劉會合的妻子薛玲。
2012年8月18日,劉會合主持召開全縣各鄉鎮(街道)農業中心主任會議,會上他宣傳了該品種,該合作社還在一些鄉村設立銷售網點,把所購進的“新麥26”小麥種子銷往獨樹、清河等鄉鎮,讓部分農民種植。
2013年4月19日至21日方城縣連續三天出現低溫天氣,最低氣溫分別降到1.1℃、1.9℃、1.5℃,此時適逢小麥小穗分化期,連續低溫導致凍害發生,造成“新麥26”部分田塊不同程度減產。
2013年5月17日,縣農業局立案調查,於6月20日和7月2日,對經銷“新麥26”小麥品種的方城縣兆豐糧食專業合作社和方城縣東協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法作出責令停止推廣“新麥26”小麥品種、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縣監察局於6月16日開始初核,7月2日對劉會合下達了停職檢查決定書,並立案調查。
2013年7月24日,縣檢察院於對劉會合立案偵查,27日對其刑事拘留。
事件調查
自作主張導致災害
農業部審定意見明確,新麥26不適宜當地種植,但農業局卻開全縣大會推廣
新麥26是什麼種子?查閱農業部第1505號公告,小麥、油菜等57個品種於2010年底審定通過。其中,新麥26 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0007,由新鄉市農科院、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選育。特徵特性“穗粒數32.3粒、33.3粒”。有專業人士指出,該種子當地1.8元每斤的售價,遠低於強筋小麥約2.5元每斤的普遍價格。
如果種子不假,這批“新麥26”應該是經國家審定的品種。但在公告審定意見中卻赫然寫道,該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信陽、南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方城縣地處南陽市,被明確排除在適宜範圍之外。也就是說,新麥26屬於在當地違規推廣的“黑種子”,違反了《種子法》第十六條之規定。
翻看2012年南陽市農業局的麥種推廣單,並無新麥26。令人吃驚的是,到了方城縣的麥種推廣單上,新麥26名列其中。諮詢河南省多位涉種專業人士,都認為這一做法“很反常、極不慎重”。追問原因時,方城縣農業局馬姓局長回應,他不知情。
“黑種子”不僅進入推廣名單,還進入當地專項會議。2012年8月18日,方城縣農業局曾召開全縣各鄉鎮農業中心主任會議,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在會上安排小麥示範方工作,強調集中連片、品種統一,品種以新麥26為主。此外,他還通過村幹部、農綜示範方、種糧大戶等形式大面積推廣。
正是全縣範圍的“推廣”,使災難擴大。多位村民反映,新麥26是上面動員村幹部下力氣鼓吹的品種。當時宣傳這款種子“肥地產1600多斤,一般地也產1000多斤,並且回購時每斤比正常價高5分錢”。在張寨採訪時不少村民表示後悔:“農民咋知品種孬好?還不是上頭說啥好咱買啥!誰知道公家還坑人?往後誰還敢信他的話?”
脫離現實自顧不暇
當地歸因“天氣不好”,該理由農民不能接受,調查發現利益關聯
據該縣農業局引統計局數字,全縣2013年小麥產量減產約2億斤。面對明顯減產和大量農民上訪,方城縣農業局於5月底組織專家進行田間測產鑑定,結論將原因歸為“天氣不好”。這次測產將新麥26與另外兩個品種合併進行,結論“三個小麥品種結實粒數均較正常年份有較大幅度減少。直接原因是今年4月18日至20日強降溫、降雨雪天氣造成。”
這一結論並不為社會接受。受損農民普遍認為,相鄰地塊不同品種的小麥,都是一樣的天氣,為啥別的品種打1000斤還多,新麥26隻打200、300斤?2013年縣裡小麥實現“十連增”,10年裡,大旱、倒春寒、乾熱風都受過,都沒造成減產,2013年天氣僅出現一次低溫,倒成“遭災”了?
方城位於南陽盆地北部,為糧食主產區,背靠伏牛山,地理位置優越。南陽全市今年夏糧豐收,其中小麥總產75.75億斤,比上年增加3.94%。河南糧食總產量更穩中有升,實現“十一連增”。何以單獨方城的“天災”造成糧食減產2億斤之多?
新鄉市農科院研究員、新麥26育種專家趙宗武認為,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適宜種植範圍,超出審定區域,不僅違反相關規定,更易造成生產事故。
方城縣新麥26出自兩家農業合作社,一家兆豐,一家東協,兆豐合作社的負責人薛某正是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之妻。一位做種子生意的孫姓經理透露,種子公司爭取地方推廣不是秘密,“有提成”,無利不起早,不難看出存在利益驅動。
村民手中的種子包裝袋有兩種,其中一種袋上僅有“項目專用”四個字。這些沒有標籤,與假種無異的“新麥26”是如何流入轄區的?方城縣農業局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隊長謝彤州稱,農業局監管不到,渠道是合作社,他們不知情。另外,合作社真實銷售數量,也“超出了他們的執法範圍”。是按合作社自報數目推算的播種面積。
問題暴露相互推脫
合作社賣種子,需要在工商部門註冊,在農業部門備案,兩個部門都負有監管之責,但實際操作中,兩個部門都認為合作社屬於新生事物,形式隱蔽,他們“無能為力”。“無能為力”導致監管虛設,權力自由發揮。農業合作社經營活動如何監管正成為新的課題。合作社不規範經營管理,投機趨利現象嚴重,存在違法主體資格認定難、定性難、調查取證難、行政處罰難等現實問題,對違法經營行為缺乏懲戒手段。
調查中,方城縣有關方面一再強調,事件是劉會合個人行為,劉會合已被停職,事情“已經了結”了。該縣提供的處理結果稱, “對兩家合作社立案,做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進行經濟處罰。”督促兩個經營單位做好補償工作,兆豐合作社“補償受災較重農戶損失24.7萬元,並回收民眾種植的新麥26小麥101噸,每噸比市場價高出200元以上。目前,尚沒有接到關於對東協合作社的投訴。”
然而,通過實地走訪獨樹鎮、清河鄉發現,減產範圍之廣,僅憑合作社自報數字難以估量。走訪村民未得到任何政府承諾的補償。胡玉成說:“從來沒人來統計過,有次村幹部通知去賣糧食,每斤1.19元收,比市場價高5分錢。但把麥拉去,人家說不合格,只給1元1斤。很多人辛辛苦苦拉來了,只好狠狠心賤賣了。”
事件影響
黑種坑農,一個穗只結兩粒麥,推廣種了14鄉鎮
一手麥粒金黃飽滿,那是留下的口糧;一手麥粒乾癟泛黑,這是今夏打的新麥。種毀一季糧食,河南省方城縣清河鄉趙莊村民蘭林松哭天不應,投訴無門。他只知道,自家種6畝麥是“上面推廣的種子”——新麥26,相比鄰地,減產近七成。麥穗少的有2粒籽,多的則10來粒。而正常麥穗粒數在30到40之間。一年苦累成空,接下來全家吃飯都發愁。
方城縣獨樹鎮張寨黃長海2013年共種15畝新麥26,其中包別人地種8畝,“沒想到都瞎了!”畝產300斤上下。鄰地“老品種”,畝產1000斤。按照市價,畝產1000斤賺700多元,畝產300斤虧100多元。
獨樹鎮糧食購銷點負責人看到新麥26的麥粒,說這種麥子質量實在太差,麥子黑癟,打出的面發烏。小麥收購正常價1.12元,這種每斤價格也就幾毛錢。張寨村民胡玉成說,不賤賣就得自己吃,等於過災年,算口糧餓肚皮。
受害農民不在少數,僅張寨村推廣的新麥26種子就達1.5萬斤,按每畝播種20到25斤算,張寨新麥26播種面積約700畝。而全縣14個鄉鎮種植這一品種。但方城縣到底種了多少畝新麥26成了一個謎。當地農業部門曾向媒體披露,“1萬多畝新麥26均不同程度減產,減產幅度較大的達30%至50%。”但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接受本報採訪時咬定,該種子僅銷售5萬多斤,計算播種面積不過2000多畝。不少張寨村民不認可這個數字,僅他們知道的,就不止2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