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布局
“方一仁”藥號的宗旨是“藥材地道,童叟無欺”,經營中道道把關,採購地道,質量上乘的藥材,嚴格鑑別。方氏的茯苓片顏色潔白,片薄如紙,呈雲鱗狀,故名“雲苓”。民國27年(1938)“方一仁”藥工蔡和生,赴南洋博覽會,切一隻重2市斤的茯苓,片片如薄紙,三百餘片無一破損,攤開如扇形,合攏如原狀,榮獲銀質盾牌獎。該店做的全鹿丸,均從上海、寧波採購北方運來的健壯的梅花細鹿;煎阿膠所用的驢皮,專挑山東來的優質乾驢皮;做藥酒用的燒酒,都向北方採購65度純正高梁燒,用柳編大簍,柿汁封堵防漏,每簍500斤從營口裝船海運回來。連煎膠用的水,也十分講究,他們捨近求遠,專門僱請工人到城效泉井洋或龍眼井去挑那清澈見底,未被污染的山泉水。
博物館門前的“方一仁”匾額,是創始人方慶祿為表達“藥材地道,童叟無欺”的辦店宗旨,規定字型為規矩方整,凝練雄渾的楷書。
一樓大堂為營業場所,左右側為營業櫃檯,左右柜上均陳列了各種藥材。為了展現當時的營業氛圍,在櫃檯內外有太醫問診,給百姓看醫問藥;掌柜和夥計收銀抓藥,再現了老字號當年的營業場景。
二樓正中,懸掛一副對聯,“壺中多是長生藥,架上常儲不老丹”。展示台設證書展示架、藥材展示架、博古架,展示了方一仁藥店所獲各類證書,所賣藥材及珍貴化石;展示矮櫃陳列了各名貴藥材;文字描述區塊設有臨海藥業史淵源、百年老字號“方一仁”歷史傳承與發展、“藥材地道,童叟無欺”經營宗旨及嚴格管理的制度和恢復老字號的歷經過程。
發展歷史
臨海是浙江本草的發祥地,地產藥材至少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古台州人以地產中草藥調劑,煎煮服治各種疾病。
清嘉慶年間,四明慈北鳴鶴湯(今慈谿市)人氏方慶彩、方慶祿兄弟倆,來我縣章安、葭芷兩地首創中藥業,此乃台州國藥業之先驅。“方一仁”的創辦人方慶祿,於道光元年(1821)和九年(1829),先後在臨海城關開辦了“遂生源”藥棧和“方一仁”藥號。方慶祿為發展臨海及台州的中藥事業費了畢生的精力,在他近80歲高齡時還於清鹹豐11年(1861年)在太平街(今溫嶺縣城)開辦“方同仁”藥號。
紫陽街一直是台州府治的主街道,也是古城早先最長最繁華的商貿街。近代商市的中心就在白塔橋和大街頭,台州歷史上著名的“方一仁”中藥店便在此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