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斷腸謎
南宋女詞人朱淑貞
下樓來,金錢卜落;
問蒼天,人在何方?
恨王孫,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難留。
悔當初,吾錯失口,
有上交無下交。
皂白何須問?
分開不用刀,
從今莫把仇人靠,
千種相思一撇銷。
解釋與賞析
全詞十句話,句句分道揚鑣,悲切與憤懣交織在一起,既抒發了自己怨恨決絕之情,又對薄情寡義的丈夫進行譴責。有趣的是將每句話作為“拆字格”修辭的謎面,謎底正好順次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
下樓來,金錢卜落;“下”字“卜落”為一
問蒼天,人在何方; “天”字“人”去為二
恨王孫,一直去了; “王”字去“一直”為三
詈冤家,言去難留; “詈”字“言”去為四
悔當初,吾錯失口; “吾”字失“口”為五
有上交,無下交; “交”字“有上”“無下”為六
皂白何須問;“皂”字去“白”為七
分開不用刀; “分”字“不用刀”為八
從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為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為十
詩的影響流傳
玉房怨
顧春(多半不是顧太清 ,顧太清,名春,婚姻美滿)
清朝末年,一個名叫顧春的妙齡女子,受父母之命令,媒妁之言,嫁給了一個富家子弟。本想夫妻恩愛,誰料想,婚後沒幾天,那紈絝子弟就對顧春失去了興趣,整日在外尋花問柳,常常夜不歸宿。
這年的元宵節,顧春依舊獨坐空房。想到這萬家團圓的節日,自己形單影隻,不僅百感交集,思慮萬端。於是,取來筆墨紙香箋,填詞一首:
元宵夜,兀坐燈窗下。
問聲天,人在誰家?
恨玉郎,全無一點直心話。
叫奴欲罷不能罷。
吾今舍口不言他。
論交情,曾不差。
染塵皂,難說清白話。
恨不得,一刀兩斷分兩家。
可憐奴,手中無力能拋下。
我今設一計,教他無言可答。
顧春這首《玉房怨》,現據有關記載,與宋代著名才女朱淑貞的《斷腸謎》,又何等相似!
仔細品讀,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註: 罷的繁體字為 罷)
“元宵夜,兀坐燈窗下。”此句既是實寫自己,元宵不“元”,孤獨淒涼,兀自(還是)獨坐;又巧妙的暗含了數字“一”字:元宵的“元”字,把“兀”“坐”了下去,就剩下了“一”。此一,即是不成雙,單一也!
“問蒼天,人在誰家?”佳節獨守空房,孤獨淒切,不禁內心呼喊,淒問朗月蒼天!蒼天一詞,關鍵字是“天”,“天”下無“人”,正扣“二”字。本來該是“二人”相守,如今:天!人去也!
“恨玉郎,全無一點直心話。”原本盼,金玉良緣常相守;誰料想,嫁與滿嘴謊言的負心漢。“玉”無了“一”、“點”(、),就是“三”這個數字,三,散?不團圓!
“叫奴欲罷不能罷”,孤獨無助,欲罷不能。繁體的“罷”字,上面是“四”,下面是“能”,欲罷不能,“罷”去了“能”,就成了“四”。在一些人看來,四、死同音,是個很不吉利的數字。在無比失望、痛苦的時候,顧春的腦海里是否曾經閃現過“死”的念頭?
“吾今舍口不信他。”滿嘴謊言,如何能再相信?對他已經不抱什麼奢望。“吾”舍了“口”,就是“五”。五,無?
“論交情,曾不差。”也曾經卿卿我我,也有過甜言蜜語。曾不差,今已“差”。“交”沒有了“差”,就是個“六”字。六,溜?負心郎早不知道溜到哪條煙花柳巷裡去了。
“染塵皂,難說青白話。”身處如此境遇,一個弱女子,能有什麼好辦法?皂,就是黑色——清白已經被玷污,又如何再提“清白‘二字?“皂”去了“白”,就成了“七”字。成了人妻,卻難以為“妻”,妻?棄!
“恨不得,一刀兩斷分兩家。”的確是恨,的確是不得——只有被“休”的“權利”,哪裡有分手再嫁的自由? “分”這個字的本意,就是拿刀把東西劈成兩瓣兒。“分”字“斷”了“刀”,就成了“八”字。
“可憐奴,手中無力難拋下。”恨不能,殺了那個負心賊!可手無力,心不忍,還有爹娘的牽掛,也不過是妄想而已。難拋下,手無力——“拋”字去掉了“手”(提手旁)和“力”,就剩個“九”字了。“九”為陽數之最,有詞語“九九歸一”。但是,對於顧春來說,“九九”又能“歸”得什麼“一”呢?
“我今設一計,叫他無言可以答!”設一個什麼計?我們今天是不得而知。就當時的境遇,能有什麼好計策可以實施?有什麼計策,能讓那個花心紈絝“無言可以答”?寫這首《玉房怨》勸他回心轉意?一首詞賦就勸得夫婿幡然醒悟,不過是前朝的傳說故事而已。“計”而無“言”不成“計”,成了“十”字。十?逝?
無題(乾隆作)
有一次,乾隆出了一個頗為有趣的詞謎 :
“下珠簾焚香去 卜卦 ,
問蒼天,儂的人兒落在誰家
恨王郎全無一點真心話。
欲罷不能罷,吾把口來壓!
論文字交情不差,
染成皂難講一句清白話。
分明一對好鴛鴦卻被刀割下,
拋的奴力盡手又乏。
細思量口與心俱是假。”
乾隆洋洋得意地問紀曉嵐:“老愛卿,你可知道這個詞謎的謎底是什麼?”紀曉嵐沉思了片刻答道:“聖上才高千古,令人敬佩!這表面上是一個女子的絕情詞,實際上各句都隱藏了一個數字。”
不用說,數字自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無題
下西樓,去卜卦;
問聲天,人兒在哪答?
恨玉郎,全無一點知心話;
欲罷不能;
吾只好忍口不說他;
論交情,總不差;
皂白不分白是假;
分別時一刀割下;
從此成仇,人不還家;
細思量,口兒心兒全是假!
(註: 罷的繁體字為 罷)
這 又是一首“斷腸迷”,相形之下,這首被人蒐集的不過詞意更為淒淒、楚楚、切切。假如前三首皆為朱淑貞、顧春、乾隆原著的話,那么後一首在流傳中顯然有了更勝一籌的加工。特別是最後兩句如訴如怨,言真意切,感人至深。
不好評判這些斷腸謎的來歷是否是真是假,但卻是流傳下來了。筆者認為,比較而言,朱淑貞所作的詞更為真,因為她有這樣的經歷,其他人所作的不好說。
作者簡介
朱淑貞 ,也寫作朱淑真、朱淑珍(約1131年前後在世),是兩宋交替時代著名的女詞人,約生活於南宋高
宗、孝宗時期。她的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原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
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她的生平有很多還不確定的細節,但是根據流傳下來的其作品,能
夠大致勾勒出其輪廓。她生於錢塘,因婚姻不幸破裂,寫下大量傷懷之作。她曾離家寓居汴梁,結交文人雅士,
漸有文名。金兵南侵,她返回故鄉,不能見諒於家人,而在悽苦中老去。作品被後人輯錄為《斷腸集》。
其生平,傳世載籍多記載為“自號幽棲居士,祖籍浙江海寧路仲,世居桃村。工詩,嫁為俗吏為妻,不得志歿”。幽棲居士之說,最早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朱淑真璇璣圖記》,
學術界已斷為偽托;世居桃村,則不詳其說從來。此外各項均見宋魏仲恭《斷腸集序》,而據集中《春日書懷》“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錢塘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詩人生平今已難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