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泰山廟的故址,裡邊有泰山亭。
新野縣最初的學校創辦於清末光緒33年(1907年8月)。當時知縣陶炯照將縣城北門外白水書院改為“新野縣中學堂”。陳庭爵任堂長(監督),教職員6名,學生51名(附有師範生10名)。學制4年。開設課程有:修身、經學、文學、外國語、算術、歷史、地理、理化、法政、教育、圖畫、體操。學堂全年經費為1400串。至1911年因武漢起義停辦。
創辦時間
1930年(民國19年),縣政務會議通過由縣長米粥若籌建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在縣城西關城隍廟,同時將縣立師範講習所歸併該校,改名為“新野縣初級中學校”,學制3年。是年,招國中一年級1班,開設課程有:公民、國語、英語、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體育、衛生、圖畫、音樂、勞動,每周三小時軍訓。校長劉鳴梧,下設教務、指導、事務三課。教職員7名,學生108名。
1934年,學校發展為4班,其中1個師範班。學生190名,教職工12名。房舍114間,占地面積4060平方米。教務主任樊文燦,訓育主任李子超,後為王宗禮。教員均由校長聘任。
1935—1939年,由鄭石青接任校長,王芳圃接任教務主任。期間國文教師王次茹,不用法定課本,選講魯迅、朱自清、鄒韜奮、郁達夫等作家作品,被國丅民黨政府逮捕,後被釋放。當時經王次茹介紹去延安學習的學生4人:樊忠安,樊集鄉人;李富訓,樊集鄉劉莊人;王本林,龍潭信坡人;趙洪興,樊集東趙莊人。39年秋,地下黨組織動員了一批青年學生去延安學習,其中有:李榮潘,沙堰鄉人;丁書登(洪峰),沙堰鄉人;馬廷學(馬彬),沙堰鄉馬墳人;趙成斌,王集鄉西趙莊人;白富安,王集鄉白灘人;趙洪波,東趙莊人;趙瑞安,西趙莊人。
抗丅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軍空襲,1939年秋,學校遷至王集鄉西趙莊村,後又轉移到樊集鄉太山廟。期間,張子擇(從善)任校長,教務主任周行修。學生4班200人,其中師範1班45人。後由4班擴大到8班,學生400多人。學校工作受到省廳表揚。
1946年抗戰勝利後,學校搬回縣城。太山廟留4班,回城4班。春,將南關私立淯濱中學併入,校長由張從善任之。
1947年11月,新野解放。1948年8月,在縣城山陝館(現南關國中校址)建立“桐柏區第三專署新野縣初級中學校”,招收一、二、三年級各1班,共132人。校長喬增銳,教導主任張鏡堂。因當時政局不穩,形成地方拉鋸戰,縣中停辦。
1949年5月,在南關國小招國中試驗班1班,學生53人,教師2人。1950年5月該班遷至乾明寺(今縣人民醫院處),同時將縣短期師範班併入。9月招一年級2班,共4班,139人。校長由縣長宋步祺兼任,副校長張鏡堂,教導主任白光恩,總務主任王團沙。所有教室、辦公室、宿舍均為寺內舊房舍。
1951年秋,招一年級2班,共5班292名學生,教職工15人。
1952年春與師範班分開。秋季招生4班,共178人。繼而在樊集鄉太山廟設立分校,分去4個班(因當時只批准新野一個國中)。1953年招5班新生,全校11班,共409人,教職工34人。校長由縣長王伯珍兼之。新蓋瓦房教室32間,新舊房舍118間,圖書3047冊,儀器85件,運動器材8種,學校占地面積26978平方米。
1954年全校15班,共592人。8月縣中分校改為“新野縣第二初級中學校”,本校定為“新野縣第一初級中學校”。1955年發展為17班,在校學生847人。開設課程有:語文、幾何、代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植物、體育、音樂、美術。升學考試只考語文、幾何、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