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市豫劇團

新鄭市豫劇團

新鄭市豫劇團是文化局下屬事業單位,位於新鄭市區南環路38號,占地面積5293.57平方,房屋建築面積1496.89平方,固定資產85萬元,屬國有事業單位。編制68人,專業技術職稱42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10人,初級30人。現有演出劇目38個,其中傳統(神話、古裝等)劇目35個;現代劇目3個,另有一台綜合歌、舞、小品、小戲(摺子)等演出形式的節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49年,新鄭縣民眾教育館組建“新鄭縣民眾劇團”(民營、豫劇)。1950年改為“新鄭縣人民劇團”,首演現代戲《改造二流子》。1955年,國家對民營職業劇團進行登記,定名為“新鄭縣豫劇團”,演出劇目有《志願軍的未婚妻》、《沙河店》等。1958年4月,改名“新鄭青年豫劇團”。

獲獎情況

1986年至2003年,有5個大戲、27個小戲(折子戲、小品、唱段等)先後13次參加省、市級大賽、匯演等角逐活動,分別獲地(市)級集體、劇目演出、組織等獎項13個,個人獲獎135人次。2003年,新排大戲《平安王》、《程纓救孤》,復排《尋兒記》、《抬花轎》、《桃李梅》、《花打朝》、《包公三勘蝴蝶夢》等,新編劇目《回家》、《親情》、《推遲婚禮》、《老同學》、《良藥》、《一齣好戲》、《新鄭游》等。劇團創作的小品《老同學》獲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小品大賽節目三等獎。專業人員在鄭州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2篇。2004年新排劇目《穆楊會》,復排《程咬金照鏡子》、《花打朝》、《醜嫂》等劇目,新編《拷紅》、《出征》、《掛畫》、《傻子相親》、《梨園齊爭艷》、《回家》、《雙千頌》、《家庭選舉》、《殯葬改革》、《家庭風波》、《師徒學藝》11個服務性節目。成立戲曲茶樓一座,為老百姓提供休閒娛樂場所。組織職工參加各種專業賽事活動,獲國家級二等獎1人,鄭州市級一等獎1人、三等獎2人。 2005年,新排大戲1個,復排大戲1個,新編戲曲劇目10個,全年完成演出任務359場。參與創編劇本1部。先後組織參加上級舉辦的賽事活動3次,獲省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優秀獎2個;市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1。2006年全年演出411場,創收68萬元,購置固定資產16萬元。復排神話劇《追魚》,新排大戲《楊門女將》,新排小節目《山里人游港區》、《新編牆頭記》、《大變活人》、《如此英雄》、《婚姻變奏曲》、《智斗》、《土地風波》等節目九個。

演出劇目

有《戰鼓催春》、《紅色的種子》、《鍘美案》、《白蓮花》等。1969年,改名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70年11月,改為“新鄭縣文工團”,演出劇目有《沙家浜》、《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平原作戰》、《紅燈記》選場,《智取威虎山》選場及《掩護》、《櫃檯內外》、《紅大娘》、《前進路上》等,有豫劇、曲劇、越調、道情等,以豫劇為主,“樣板戲”掛帥。1976年,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先後演出現代戲《紅雲崗》、《江姐》、《蝶戀花》、《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傳統戲《逼上梁山》、《楊門女將》等。1978年,復名新鄭縣豫劇團。1988年,曲劇團合併為豫劇團。1994年5月16日,撤縣設市,改為新鄭市豫劇團。在劇團的演出劇目中,新編歷史劇《包公誤》拍攝為電影;《包公誤》、《青蛇傳》、《棗鄉傳奇》製成小影碟;《包公誤》、《追魚》、《麻瘋女傳奇》錄製成盒式磁帶;《包公誤》、《追魚》、《綠俠女》、《青蛇傳》拍攝為四扇屏年畫;《包公誤》、《追魚》、《引鳳圖》、《麻瘋女傳奇》、《青蛇傳》、《搗蛋皮九》、《招聘兒媳》、《棗鄉傳奇》、《血染白玉塔》劇目分別由中央、省、市廣播電台、電視台錄音錄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