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坪上鎮

坪上鎮古稱大同鎮,位於新邵縣西北邊陲,距縣城50公里,是一個邊遠的工農業大鎮。 坪上牛肚的特色在哪裡呢,按邵陽人的講法就是將牛肚子不洗乾淨就往鍋里炒。 誠然,坪上牛肚王也不儘是好處,它的不足之處是讓人不想回家。

坪上鎮古稱大同鎮,位於新邵縣西北邊陲,距縣城50公里,是一個邊遠的工農業大鎮。全鎮區域面積228平方公里,轄70個行政村,總人口8.2萬,是本縣第一大鎮。該鎮地理位置優越:北靠冷水江市,東鄰漣源市,南接潭溪、寸石兩鎮,西與大新鄉隔江相望,是新邵的北大門。二O七國道、婁新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設坪上互通,滬昆客運專線也在坪上設邵陽北地級站,加上湘黔鐵路跨越本鎮並擁有該縣唯一的火車站——石泉火車站,距離冷水江市25公里,到漣源市28公里,資江有水路可通達沿江各地,水陸交通非常便利。
自古以來,勤勞的坪上人們,世世代代創造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才輩出,許多仁人志士從這片土地上走出去,有毛澤東主席的老師張乾,有當代著名作家謝冰瑩,有原湖南省《大公報》總編輯李抱一,還有省軍分區副司令員黃明開等等。百年名校新邵二中座落在三溪河畔,2003年晉升為邵陽市重點中學。我鎮俗有“文化之鄉”之稱,送子女讀書不遺餘力,至今流傳著:“賣江山,當土地;賣砂罐,打豆腐,也要送子女上大同”的歌謠,淵遠流長的“大同文化”造就了一批批人才,走向全省乃至全國。還有山水秀麗、雄偉壯觀的雷公洞令人神往,古老的羅橋雄姿依然,保存完好的石馬張氏祠堂聞名遐邇,無污染的東風水庫是休閒的好去處。
坪上鎮物產豐富,主要有煤炭、水泥、矽礦石、石灰、椪柑、牲豬、玉竹等等。煤炭儲存量居全縣之首,七四煤業有限公司、勝利煤業有限公司兩大支柱煤礦年產量達15萬噸;矽礦石儲量豐富,出口冷水江和新化等地;高坎的蓮藕鮮糯可口,袁家的密桔甘甜爽冽;其它還有蔬菜、楊梅、板栗、水產品等,且都是綠色食品。

文化歷史

坪上古橋——羅家橋

羅家橋位於坪上鎮羅橋村,現已有近150年的歷史。修建於道光四年(即1842年),橫跨在當地的橫陽河上,該橋四孔三墩,長40米,寬5米。青石為墩,圓本為櫨。在周圍幾百里內是一座歷史悠久、雄偉壯觀的全木製的獨一無二的風雨橋。該橋是一座水上樓閣,具有獨特的古裝風格。橋上涼風爽爽,橋下河水清澈。與百年古校新邵二中(原大同中學)依水相連,並與“資江旅遊風光帶”連在一起。
2008年3月修復竣工完的羅家橋,終還百年古橋虹光溢彩的原貌

坪上工程——筱溪水電站

新邵筱溪水電站是湖南省重點能源工程之一,是邵陽市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該工程是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灌溉、旅遊、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由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和新邵縣城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資修建,投資總額約13.6億元。它位於資水中游、新邵縣北部坪上鎮的筱溪村,壩址位於龍口溪峽谷內,距新邵縣城60多公里,離邵陽市70多公里。 2004年10月破土動工,該工程設計工期四年,2008年將全部竣工。
該工程的樞紐部分主要由大壩、發電廠房、過船設施三部分組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58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09平方米/秒,多年平均來水量129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98米,總庫容1.4億立方米。大壩最大壩高44.5米,壩頂長度328.3米;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4.9億千瓦時,年銷售收入1.6億元,投產後可為地方每年增加財稅收入2500多萬元。電站建成後,對於緩解邵陽能源緊缺的局面、改善資江通航條件和防洪能力、開發資江兩岸旅遊資源、增強新邵發展後勁、提升邵陽發展速度、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筱溪水電站大壩安全監測項目包括大壩壩體、壩基、發電廠房、等水工建築物的水平位移、不均勻沉陷、傾斜的變形監測;壩體、壩基、發電廠房的滲漏滲流監測;環境量監測。從整個系統、儀器到工程安裝,均由我公司負責承擔完成。我公司將根據大壩主體工程施工進度同步施工,以完成新建築大壩的所有安全監測項目。

坪上風味坪上餐飲——牛肚王

近年,湖南出現兩大文化景觀:一是超女,二是牛肚王。超女風靡神州,靠的是傳媒;牛肚王飲譽南國,憑的是口碑。
特色湘菜牛肚王,除了之嫩之爽,之甜之香,之辣之純,之脆之潤之外,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品不盡、味無窮之孤品獨味,可回味而不可言,這就是坪上牛肚王!
坪上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湘中小鎮,而這小地方,山清水秀,原始土產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坪上人的聰明智慧、心靈手巧,又習慣於標新立異,所以創造了豐富多彩而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吃泥蛙不剝皮,吃泥鰍、黃鱔不破膛,二兩以內鯽魚不去腸,過夏至必吃豬肉,過端午必吃搗蒜泥拌紅莧菜,過中秋必吃牛肉,其特色就在於與眾不同。坪上現在有名的特色菜有坪上牛肚、藠頭燉泥鰍、白辣椒煮魚、醃菜開湯,土特產有坪上糍粑、甜糟酒、米酒、紅茹酒等。
坪上牛肚的特色在哪裡呢,按邵陽人的講法就是將牛肚子不洗乾淨就往鍋里炒。邵陽人洗牛肚子要將黑色的牛肚洗成白色了才叫乾淨,坪上人如果見人將黑牛肚洗成白牛肚,那得惋嘆不迭了,他們會說那是糟蹋了牛肚子。因為坪上人吃牛肚是只等那宰牛的屠夫將牛肚子裡的牛屎倒了出來,拎著牛肚去到小河裡(非得是小河的活水,池塘里的死水不行),在清清的河水裡使勁擺弄幾個來回,再搓衣服般地搓揉幾把,牛肚就算洗淨了,得稍稍帶點牛屎的香味兒,如果將牛屎香味兒全洗沒了,那就是洗過頭了。回到家來,把水使勁兒擰乾,切成細條兒。火力要猛,待鍋里的油滾如沸水,將牛肚“撲滋”一聲倒入油中,只炒一個翻身,隨即將辣椒、薑絲、大蒜、桔皮入鍋再炒一個翻身,最後加鹽和必不可少的山胡椒油,三個翻身一過馬上出鍋,火候恰到好處。
炒好的牛肚一上桌,應該有牛肉的香氣,而且牛肉香大於蒜香,如果是蒜香大於牛肉香那是蒜放得太多,姜和桔皮、山胡椒的氣味要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嚼在嘴裡,口感應該又脆又酥又有韌勁,味道是鮮而不膩,辛辣中透出點寡淡的甘甜,左邊牙床嚼三匝,翻到右邊牙床嚼三匝,美得你楞是捨不得咽下喉去。
坪上牛肚除了之嫩之爽,之甜之香,之辣之純,之脆之潤之外,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品不盡、味無窮之孤品獨味,可回味而不可言,堪稱世間一絕。坪上牛肚王風風火火闖九州,紅紅火火二十載,且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從南到北,大有燎原之勢,令中國美食界為之驚嘆,為之詫異!邵陽市寶慶西路一溜就有二三十餘家打著“正宗坪上牛肚”、“坪上牛肚王”之類招牌的飯店,天天門庭若市,生意十分紅火。星散在邵陽市區內的這類飯店恐怕有百十餘家。從邵陽到長沙的200多公里的公路兩旁,打著“坪上牛肚”招牌的飯店亦為數不少。婁底、湘潭、株洲、衡陽等大中城市都有“坪上牛肚”飯店。前不久與幾位同事出差長沙,在芙蓉中路發現一家裝潢得比較豪華的飯店赫然掛著“正宗坪上牛肚王”的醒目招牌。時值中午十二點,待我們興致勃勃走近那家飯店,竟發現玻璃門前立著一塊白底紅字告示牌:“客已滿,感謝您的光臨,歡迎下次早點來!”在長沙知道坪上鎮這個地方的人屈指可數,而知道“坪上牛肚”這道菜的人卻是數不勝數了。
坪上牛肚不光在湖南火爆,廣州、深圳、珠海等地,邵陽籍打工人員聚集的地方,都有掛“坪上牛肚”招牌的飯店,這些飯店吸引的不僅僅是湖南人,還有四川、貴州的打工仔對坪上牛肚亦是情有獨鍾。北京一些湘菜館的菜譜上,也有“坪上牛肚”這道菜。說不定過些日子,坪上牛肚也象北京烤鴨、南京板鴨、天津狗不理包子一樣成為名聞天下的地方特產。
坪上牛肚王風風火火闖九州,紅紅火火二十載,且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從南到北,大有燎原之勢,令中國美食界為之驚嘆,為之詫異!
應中華美食界和京城美食同仁的盛情邀請,新邵駐京聯絡處領著大廚,背著牛肚進京來了!此舉比上,其文化意義決不亞於200年前徽班進京。京劇亞不封頂、餘音繞樑;牛肚王俗不保底、回味無窮,京劇被尊為國粹藝術,牛肚王業正在向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組織進行口頭文化遺產的申報之中。
誠然,坪上牛肚王也不儘是好處,它的不足之處是讓人不想回家。對此我們不敢苟同,我們的觀點是:和諧家庭與牛肚王並不矛盾。於是,我們儘量少做廣告或不做廣告,同時建議情有獨鐘的美食家們要有節制的享受牛肚王,而且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牛肚王價錢實在,最好是一家老少共享人間佳肴,是為天倫之樂也。
這回湖湘文化烹飪大賽,參賽者來自七省八十縣,坪上牛肚王捧得最高獎。於是大獎得主蘇業兵派師弟劉兆江擔綱進京,獻藝京都。好在前清美食家協會主席慈禧小姐一去不復返,否則把大廚弄去,你只能吃牛屁!
坪上牛肚王剛一進北京,首都的美食家開始喧譁,開始噪動!西班牙一位老鬥牛士旅遊來京,品嘗牛肚王之後露出一臉焦慮說:“如果牛肚王來到西班牙,看鬥牛表演的人都會跑進餐館去啦!”京城美食界權威、牛肚反對派領袖那天飽享牛肚王之後,只見他一邊打包一邊勁嘆:“爽暈!”

坪上美景——筱溪峽

筱溪峽位於大乘山麓禾青鎮與新邵縣接壤之處。河岸山巒疊翠,松杉蔥蘢,楠竹婀娜多姿,山光水色相映,真有人在畫中游之妙趣。
禾青鎮碼頭上船,逆水而上。開船時,江水平平,沒有浪花,辨不清流向,田原沒有起伏,分不清高低。春天,春風吹拂,楊柳綻綠,麥苗泛青,金黃的菜花怒放,田疇宛若一幅錦繡圖畫,村姑牧童在畫中放牛,歡歌笑語,岸邊依依楊柳與燦燦菜花倒映碧綠的水中,妙趣橫生。
船至筱溪鎮,資江在這裡拐了一個彎。逶迤的山峰,象一群野馬抖鬃而來,如數條奔龍霍然而至。河在這裡平闊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船停泊在河彎里。小鎮雖不大,卻顯得比較繁華又具有特色。街口那層層疊疊的石級碼頭,碼頭邊那斑斑駁駁的青磚瓦房,使人不禁想起電影裡的《芙蓉鎮》;那街中被腳跡磨滑的青石板,那久經風雨侵蝕的古老木板房,又使人想起了這小鎮悠長的歷史。
從小鎮溯水而上,進入筱溪峽。兩岸青山隔江聳立,形成一道峽口,山峰更顯得陡峻,樹木更加青翠,尤其那彎曲迴環的河面,更覺離奇迷濛,給人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山腳下的民居,星星點點散布在河邊,炊煙繚繞,雞鳴犬吠,人們出入其間,又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情境。
船過七里塘,便見峋嶁門。七里塘灘陡流急,湍急的激流,翻起落灘水花,陽光照射,酷似一灘碎銀,蔚為壯觀。船行至此,浪向船後涌,船在浪上沖,似乎停於逆流之中。縱目前望,兩道懸崖截江相峙,形成一道天然門戶,這便是峋嶁門。進門後,山峰重重,絕壁層層,江水滔滔,激流滾滾,氣勢驚人,險象環生。左邊石壁參差,形態各異。懸崖上灌木叢生,山頂上綠樹參天。右邊山腳石峰,怪石突兀,或成一座石山,聳立江中,或成一片礁叢,突現岸邊;江水時被隔開,或成一壁澄池,倒映石影,或成一條港汊,靜泊小舟;江邊有山溪,自山上淙淙流下,注入江中。溪邊民居錯落,芭蕉溢綠,棕樹搖曳,景色迷人。
石林峰叢中,更迷人的是那座古亭依岩而建,臨江聳立,翹角凌空,青磚石門,古香古色。亭門上石刻匾額“峋嶁門”三字,遒勁瀟灑。左右亭門框均刻一聯於石:“稍坐為佳茶清聊當酒;前程還遠預備暫停車”、“到此便招涼何須多竹;欣然能止渴珠勝望梅”。相傳明代皇帝朱元璋征戰曾經過此地,並駐紮一晚,後人修建此亭,現尚保留舊時碑刻。

坪上美景——小河金龍山

金龍山又名雷公山,海拔1273.8米,位於小河村北面。登上山頂,一眼如杯狀的清泉呈現眼前,此水聞之清香,甜如甘乳,清涼可口,傳說喝了此水長生不老,歲歲平安。相傳掌管布雨神師失職,久旱無雨,植物枯死,動物無存,玉帝震怒,令雷公將布雨神幽禁山頂,雨神以淚洗心革面,吐出清泉。登金龍山,春夏觀雲海,看日出;秋冬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

乾紀念館

張乾紀念館位於坪上鎮黃土堪村,為“邵陽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活動基地”之一。
張乾(1884—1967)曾任湖南一師及省立五中、六中校長,1914年任湖南一師校長時年僅30歲。他終身從教42年,與毛澤東主席有過很深的交情。1950年,毛主席為張乾先生親筆題詞譽之“人民教育家”。1952年9月,毛主席特邀張乾先生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挽留住京兩個月,極盡師生情誼。
張乾苦學成才、畢生致力教育事業的事跡在當地廣為傳頌,其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勵當地百姓。2004年,為紀念張乾誕辰120周年,當地百姓自發建成張乾紀念館。建館三年來,共接待坪上鎮及鄰近的冷水江市、漣源市前往參觀的中小學生3萬餘人次,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坪上古蹟:石馬張氏祠堂

張氏祠堂位於新邵縣坪上鎮石馬村,附近便是過去有名的資江古道,往來客輪頻繁,當地一度極為繁華;今日新修的筱溪水電站也距此不遠,遙遙相望。據《新邵縣誌》介紹,張氏宗祠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五年,現存建築復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建築主體分三進,兩側建雙層廂房,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內有戲台,台頂建成傘形,整個戲台呈重檐樓閣,翹角飛檐,樑柱檐板,雕繪戲劇人物或花紋圖案。中有廳堂,木質柱檀,盤龍雕鳳。後有神堂,均為磚木結構;兩邊有廂房相連,整個建築組合緊湊,裝飾別致。
據了解,解放前,當地鄉紳張才銀、張筱雲曾在其內創辦“新化通義職業學校”,設腳踏織布機30多台,學生半工半讀,主要學棉布織染技術;解放後,祠內又興辦過加工廠,導致木結構和部分圖案受損,但主體結構尚保存完好。
1994年,張氏祠堂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今年,該村在市文物局的指導下,又自籌資金24萬元,按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要求,對宗祠按歷史舊貌進行恢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