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成因
北伐戰爭是一場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是由以廣州政府為形式上的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各反北洋勢力聯合起來發動的一次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統一中國大陸的戰爭。北伐軍是一支軍閥聯軍,其中南方北伐軍由粵、桂、湘軍隊以及客居廣東的滇、湘客軍組成,北方北伐軍指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兩大軍事集團。北伐戰爭本身的性質是國民黨新軍閥形成的根源。
南方北伐軍的組成:1925年到1927年,廣州政府把廣東的粵軍各部及客居廣東的雜系武裝整編成國民革命軍,廣西的桂軍和唐生智湘軍也相繼給予番號。實際上這些軍隊仍然保持著原來的人事系統的軍閥特色,包括:
蔣介石第一軍,屬粵軍,由原許崇智粵軍和黃埔學生軍編成;
譚延闓第二軍,屬譚系湘軍,由客居廣東的譚延闓湘軍編成;
朱培德第三軍,屬滇軍,由客居廣東的朱培德滇軍編成;
李濟深第四軍,屬粵軍,由原鄧鏗粵軍編成;
李福林第五軍,屬粵軍,由原許崇智粵軍編成;
程潛第六軍,屬程系湘軍,由客居廣東的程潛系湘軍編成;
李宗仁第七軍,屬桂軍,由廣西的新桂系軍隊編成;
唐生智第八軍,屬湘軍,由原唐生智湘軍編成。
北方北伐軍:北方北伐軍包括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兩大軍事集團。
馮玉祥國民軍,又稱西北軍,由原北洋軍閥直系中的馮玉祥部編成;
閻錫山晉綏軍,又稱晉軍或閻軍,由辛亥革命中占據山西的閻錫山部隊編成,長期依附北洋政府,在山西休養生息,發展壯大。
收編舊軍閥
除了北伐軍之外,隨著張學良易幟,戰爭中失敗的奉系也加入國民政府,成為新軍閥的一個重要派系。此外北伐途中收編的大量北洋軍閥殘餘部隊和雲南、四川、貴州、青海等省份的地方軍閥投靠國民政府,轉型成為新軍閥。
主要派系
北伐戰爭後,通過收編整合原來北伐軍各部編成五個軍事集團,包括: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以原蔣介石第一軍基礎建立,名義地盤包括長江中下游及東南地區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以原馮玉祥國民軍基礎建立,名義地盤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的部分地區等;
閻錫山第三集團軍,以原晉綏軍編成,名義地盤包括山西、綏遠、河北等;
李宗仁第四集團軍,以原新桂系的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失勢的唐生智部,粵軍第四軍組成,名義地盤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湖北;
張學良東北邊防軍,由原奉系軍隊編成,地盤包括熱河、遼寧、吉林、黑龍江。
五個軍事集團內部也有著複雜的派系關係,在隨後新軍閥混戰中不斷分裂重組。
衝突戰爭
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戰果的日益擴大,北伐軍內部這種複雜的派系關係造成打敗北洋軍閥之後各派係為了各自的利益爆發戰爭,其激烈程度遠超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戰爭。甚至爆發了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