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現今的新街社區原馬喇利村,屬古驛道重要交通驛站,原屬嵩明縣轄地,是倘甸、亦郎、祿勸等地官賈至省會途徑要到,山道林茂草深,土匪為患,搶劫過往行人。
明代為了維持交通安全,在此山險路僻之處設定哨所,名馬喇利哨,派兵常駐守哨,日久成為村落。據道光昆明縣誌記載,馬喇利哨在城北90里。明崇禎時,經雲南分守還普帶管兵巡案普道布德司右參政,派楊恩查哨,查到哨頭李召慶委實在哨防守,故請奏皇帝賞給李召慶冠帶把總,管理馬喇利哨,由昆明縣衙署每年撥守哨費銅錢3千文,故而劃歸昆明縣,昆明縣對馬喇利哨按兩院 (督察院、安察院)札由,一應雜派差事俱優免,哨頭李召慶鍥石兩院答付碑記,今已400餘年。
中華民國時期,住戶逐漸增至20多戶,嵩明縣政府向雲南省政府申報,要求將馬喇利哨劃給嵩明縣,民國23年 (1934年)7月16日,經雲南省民政廳調查,認為當地民眾風俗習慣與嵩明相同、土地相連,裁決劃給嵩明縣管轄,因當地住戶遵守明代兩院答付碑記,不願劃給嵩明縣,他們扶老攜幼到省政府、昆明政府請願,故而沒有劃成。民國31年 (1942年),石耳朵李行在馬喇利哨當哨長,帶領撒腳地人在該地踩街,(當時無人居住),由清水溝、發著、茨門樓合設街市,從此得名哨新街。清代屬昆明縣北倉堡,民國屬蒼竹鄉。
1950年9月,昆明縣人民政府,在建政期間,調整區劃規模,準備將哨新街調整給嵩明縣管轄,訊息傳到哨新街,當地民眾聯名上書到昆明縣人民政府,昆明縣人民政府尊重當地民眾的意願,打消調整念頭,並為該地恢復學校,給民眾做好安定工作。政區隸屬昆明縣第四區蒼竹鄉,1953年屬昆明市第七區雙哨鄉,1956年10月屬龍泉區,雙哨鄉。1958年夏秋之交,併入官渡區。2004年由官渡區劃歸盤龍區。 2009年8月松華鄉撤鄉改設街道,新街村委會隨之改設社區。
新街的原著居民是彝族和苗族,現在居住在此的漢族據當地人講是在明清時期隨邊疆屯軍而來。古時,新街由周邊4戶富農共同籌資建設,作為當時昆明進京、去貴州、四川的必經之路,新街是重要的軍事哨點。在民國時期,仍然享有“一不抓兵,二不派款,三不交糧”的優惠政策,也享有 “最遠的城鎮戶口”的優待。新街社區的彝族聚居村那古箐至今還保有一塊明清時期的石碑。
資源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17畝(其中:旱地 4117 畝),人均耕地 2.6 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15225畝;水面面積50畝;其他面積 4469 畝。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0.2萬元,實現了2012年小康社會擬定目標值,超出1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萬元,占總收入的50.01%;畜牧業收入 165.6萬元,占總收入的 49.3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6頭,肉牛130頭,肉羊1230頭);林業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0.68%。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第三產業比重低。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烤菸,主要銷售往省內。曾發展烤菸特色產業。少量種植有中草藥當歸、柴胡等。目前有大量三七種植。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3戶,共有鄉村人口1701人,其中男性856人,女性845人。其中農業人口1701人,勞動力119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7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7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6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197人,距離鄉中學3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6人,其中小學生197人,中學生9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新街社區由社區黨支部、社區委員會兩套班子組成。其中,社區黨支部由 5人組成,建有黨支部 1個,下設 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 60人,少數民族黨員 5人,其中男黨員 52人、女黨員 8人。設專職副書記 1人,主要承擔社區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社區委員會承擔社區內的治安綜合治理、文化科技教育、衛生、計畫育、社會福利救助等多項職能。
新街社區自成立以來,選舉產生了5人組成的社區居委會成員,劃分居民小組7個,選舉產生了居民組長7人,社區居民代表 38人,每月15日召開一次居民小組長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 5人組成的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為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定期召開常務會會議,及時反映社區居民需求,討論研究社區發展建設事宜。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街社區文體活動昌盛,居民自發形成花燈歌舞團,在團長的帶領下不定時排練,自編自唱,併到外村演出。歌舞團還積極參加街道組織的文藝匯演,得到了街道辦事處、轄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在春節期間,街道還組織開展遊園會、桌球比賽等文體活動。
新街社區地處水源管控區域,為了保護松華壩水庫及其水質,社區內禁止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嚴控低價值薪炭材的消耗,實施工程造林、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提高森林覆蓋率及其對水源的涵養功能;限用或禁用化肥和農藥,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工程,控制農村面源和居民點生活污染等。在嚴格的政府管控之下,該社區生態環境良好。
發展重點
昆明市盤龍區松華街道辦事處新街社區是盤龍區典型的貧困山區,這裡地處高寒山區,屬三級水源保護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大部分民眾生活並不富裕,生活環境急待改善。
雲南省水源區保護政策對傳統農業提出了挑戰,明確規定了水源區內的經營和開發不能發展大規模種、養殖;不能施用大量化肥,不能發展規模旅遊等。根據這些硬性規定,松花街道辦事處也明確了近年水源區的產業結構為 “禁花、減菜、滅煙”。通過傳統農業改變新街行不通。
新街村曾大量種植雪蓮果,核桃,白芨等經濟作物,但卻無法增加過多收入,一方面是收購價格太低,另一方面是周期緩慢。對比嵩明大棚蔬菜,年均種植9次,或直銷外省,或入冷庫,生產銷售暢通。可知實質原因是無法形成產業鏈及自然條件受限。
因此需改變產業結構,形成周邊產業鏈,打通銷售渠道。也可發展生態旅遊業,重振新街 “昆明哨點”的歷史角色可以為新街帶來一批尋覓昆明老足跡的休閒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