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丁李灣村

新縣丁李灣村

在很多人眼裡,皖南西遞、宏村等村落,宛若一位小巧玲瓏的江南美女,她散發出來的水靈神秀讓人迷醉。得益於明清時期的人口遷徙,這種風格獨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帶的河南省新縣八里畈鎮丁李灣村成功演繹。在這裡,你可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鄉風采 。

丁李灣村簡介

新縣丁李灣村 新縣丁李灣村

丁李灣村位於豫南山區的新縣八里畈鎮,丁李灣村始建於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當時田地1萬多擔(一擔相當於現在7畝),房屋600多間,有“李氏莊園”之稱。至李維屏時期,莊園四周城牆環繞10多里,並有東西南北四道大門,內有800多人居住。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形成規模,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丁李灣依然保存完好,但隨後發生的一場運動,讓丁李灣遭遇了大劫。2003年,丁李灣被確定為‘河南民俗民居村’。

村容村貌

新縣丁李灣村 新縣丁李灣村

從村南頭的大水塘北岸朝南望去,映入眼帘的5座大門樓一字排開,青磚、白牆,屋檐高聳挺立。這種建築風格,與附近村落新建的不少現代民居有共通之處,但這裡明顯更加雅致,精細,更具視覺衝擊力。

走在塘邊,看著對岸的民居的倒影,看著大門樓正對著的小山,江南水鄉那種雅致感覺油然而生。

村前的這個水塘北岸呈弧形,東西兩個尖角,包括再向北的小山,呈月牙形,圓心都向著民居方向。“這裡的民房有山有水,說明風水好啊”。

建築風格

丁李灣村建築 丁李灣村建築

丁李灣的建築風格,代表了古老豫南建築的格調,木質雕刻隨處可見,在走道的橫樑上、門樑上或窗格上,圖案上有人物,也有花鳥蟲草,雖然經歷數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木雕取材精良,至今仍無凋朽之勢。在各式門樓上,石雕磚雕也處處可見,不同的門樓雕刻也不同,有的描龍,有的是畫鳳,有的則是牡丹,寓意雖有不同,雕工皆很精巧。在後宅里,各種花卉、動物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檐、條石台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讓人感覺 到清雅韻味十足。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兩邊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溝,加上路面均由石塊、石板鋪成,看上去小巧玲瓏,但功能齊全。此外,不管是從臨塘的大門樓抑或弄道里大門樓進去,裡邊都還有若干個小門樓,這在當地叫“一環套一環”,可防禦外人侵擾。

丁李灣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進深,而據通過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76歲老太鄔嫦娥講,這裡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進深,但後來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壞了,沒有保存下來。

從“縣令門樓”西側的弄道進去,穿過兩座門樓,可見幾處保存相對較好的後宅,其各種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檐、條石台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築手法,加上宅院與宅院間隔的馬頭牆,徽派風格十足。

這些宅院還有一個共有的獨特設計,那就是在門樓門枕兩側、宅院屋檐下方,都有若干個內大外小的孔洞。按照李敦油等人的說法,這是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時,方便房主朝外多個方向發射火銃,“也可以朝外瞭望,觀察敵情”。

這裡所有的門樓、宅院,均是石頭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磚,但從一些受損的地方看,內部均為土坯,這種節省材料又基本不影響質量的工藝,被當地人稱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牆體依然平整完好,連裂縫都很少見。

這是先人用糯米、窯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磚融合成一體,非常堅固,非常耐腐蝕,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水泥吧,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做了。

丁李灣現存的宅院中,村東的一處繡樓不能不提。與其他宅院不同,該院緊靠門樓的山牆上,大窗周圍有青瓦飛檐,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這裡拋繡球,平時也是戲班子唱戲的戲台,村里人就在下邊的廣場看。

漫步在村中老院、弄道,觸目所及的牆倒屋塌讓人傷感,但這些風格統一的徽派建築里,那曉風殘月的清雅韻味,依然不減。

丁李灣村現狀

破壞

丁李灣村人口現有500多人,塘邊的縣令門樓,內牆塌了,鎮裡和村里籌了1萬多元修補,才沒有塌完,要不然,現在塘邊就不是這5個大門樓一字排開的景象了。除了門樓、宅院大量坍塌外,在村東潑河水庫蓄水時,最具徽派氣質的李氏祠堂也被水淹沒。

很多村民要拆舊房蓋新房,嫌老房子破舊、占地,就拆了,想攔也攔不住。目前該村僅剩下了17處門樓、8條弄道,房屋也只有不到百間。

保護

2003年,丁李灣被確定為“河南民俗民居村”,現如今,村子損毀越來越快,要是這樣下去,也許10年、20年之內,這個河南相當少見的徽派古村落就永遠沒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