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作者結合自己40餘年臨床遣方用藥的體會,在該書中收集了374
種臨床常用中藥,將每味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內容編成歌訣;收
集了古今良方及作者驗方700餘首,將每一方劑吟成歌訣,然後介紹其
來源、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義、加減、禁忌等內容;並介紹
了運用這些藥方治病的驗案120則;附篇介紹了30種常見花的藥用價
值及其臨床運用等內容。
全書內容翔實,具科學性、可讀性、實用性,且有臨床理論及實踐上
的獨特之處。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臨床醫師及中醫愛好者閱讀使用。
作品目錄
目錄第一章 本草韻語新編
第一節 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1麻黃
2桂枝
3紫蘇(附:蘇子 蘇梗 蘇根)
4細辛
5荊芥(附:黑荊芥)
6防風
7羌活
8藁本
9白芷
10蔥白(附:蔥管)
11生薑
12辛夷
13香薷
14西河柳
(二)辛涼解表藥
1薄荷
2柴胡
3葛根(附:葛花)
4升麻
5淡豆鼓
6桑葉
7菊花(附:野菊花)
8木賊
9牛蒡子
10蟬蛻
11浮萍
12蔓荊子
13白馬骨
第二節 涌吐藥
1瓜蒂
2藜蘆
3常山
第三節 瀉下藥
(一)攻下藥
1大黃
2芒硝
3番瀉葉
4蘆薈
5巴豆
(二)潤下藥
1麻仁
2郁李仁
3蜂蜜
(三)逐水藥
1大戟
2甘遂
3芫花
4牽牛子
5商陸
第四節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1石膏
2知母
3山梔子
4夏枯草
5蘆根
6淡竹葉
(二)清熱涼血藥
1玄參
2紫草
3生地黃(附:鮮地黃)
4牡丹皮
5牛黃
6大青葉板藍根(附:青黛)
7白茅根
(三)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附;忍冬藤)
2連翹(附:連翹心)
3蒲公英
4紫花地丁
5山豆根
6馬勃
7射干
8土獲苓
9敗醬草
10馬齒莧
11白頭翁12鴨膽子
13魚腥草(又名蕺菜)
14千里光15蚤休
16半邊蓮
17木芙蓉
(四)清熱燥濕藥
1黃連
2黃芩
3黃柏
4苦參
5秦皮
6龍膽草
7白鮮皮
(五)清肝明目藥
1決明子
2青葙子
3密蒙花
4谷精草
5夜明沙
(六)清暑熱藥
1西瓜(附;西瓜翠)
2荷葉(附:荷梗 荷蒂)
3綠豆
(七)清虛熱藥
1青蒿
2銀柴胡
3白薇
4地骨皮
5胡黃連
第五節 芳香化濕藥
1佩蘭
2藿香
3砂仁
4白?仁
5草豆?
6蒼朮
第六節 利水滲濕藥
1木通
2茯苓(附:獲神)
3車前子(附:車前草)
4茵陳蒿
5扁蓄
6瞿麥
7萆?
8石韋
9海金砂
10豬苓
11澤瀉
12滑石
13薏苡仁
14冬瓜子 冬瓜皮
15金錢草
16地膚子
17冬葵子
18燈心草
19赤小豆
20田基黃
21通草
第七節 祛風濕藥
1獨活
2防己
3五加皮
4秦艽
5威靈仙
6蒼耳子
7桑枝
8虎骨
9木瓜
10?薟草
11海風藤
12絡石藤
13海桐皮
14桑寄生
15白花蛇
16絲瓜絡
第八節 溫里藥
1附子(附:烏頭)
2乾薑
3肉桂
4高良姜
5吳茱萸
6丁香
7蓽菱
8草果
9川椒
10小茴 大茴
11艾葉
第九節 理氣藥
1香附
2木香(附:煨木香)
3烏藥
4橘皮
5青皮
6厚朴(附:厚朴花)
7薤白
8沉香
9檀香
10枳實(附:枳殼)
11大腹皮
12甘松
13佛手
14柿蒂(附:生柿 柿霜)
15荔核
第十節 理血藥
(一)活血祛瘀藥
1丹參
2川芎
3赤芍
4鬱金
5薑黃(附:片子薑黃)
6延胡索
7澤蘭
8五靈脂
9蘇木
10乳香
11沒藥
12穿山甲
13皂角刺
14降香
15牛膝
16雞血藤(附:雞
血藤膏)
17血竭
18荊三棱
19蓬莪術
20桃仁
21益母草(附:茺蔚子)
22紅花
23王不留行
24劉寄奴
25庶蟲
26馬鞭草
27紅藤
28薯莨
(二)止血藥
1三七
2白及
3仙鶴草
4花蕊石
5大薊 小薊
6側柏葉
7茜草
8地榆
9藕節
10槐花 槐實
11蒲黃
12血餘炭
13紫珠
14灶心土
第十一節 化痰止咳藥
(一)溫化寒痰藥
1半夏
2天南星(附:膽南星)
3白附子
4白芥子
5鏇復花
6白前
(二)清化熱痰藥
1桔梗
2前胡
3瓜蔞(附:天花粉)
4貝母(附:川貝母)
5葶藶子
6天竹黃
7竹茹
8竹瀝
9礞石
10海浮石 海蛤殼
11海藻 昆布
(三)止咳平喘藥
1杏仁(附:甜杏仁)
2紫菀
3款冬花
4馬兜鈴(根名青木香 藤名天仙藤)
5批把葉
6百部
7桑白皮
8矮地茶
9胡頹葉
第十二節 補益藥
(一)補氣藥
1人參
2黨參
3黃芪
4白朮
5山藥
6黃精
7甘草
8飴糖
9大棗
10扁豆(附:扁豆衣 扁豆花)
(二)補陽藥
1胡桃
2補骨脂
3肉蓯蓉
4鎖陽
5鹿茸(附:鹿角膠)
6淫羊藿
7巴戟天
8狗脊
9杜仲
10續斷
11冬蟲夏草
12菟絲子
13沙苑蒺藜(附:白蒺藜)
14海狗腎
15韭子(附;韭葉 韭根)
16羊肉
17益智仁
18骨碎補
19紫河車
(三)補血藥
1當歸
2熟地黃
3白芍
4何首烏(附:夜交藤)
5阿膠
6龍眼肉
(四)補陰藥
1沙參
2石斛
3天門冬
4麥門冬
5枸杞子
6女貞子
7龜版
8鱉甲
9百合
第十三節 開竅藥
1石菖蒲
2麝香
3蘇合香
4冰片
5蟾酥
第十四節 安神藥
1酸棗仁
2遠志
3柏子仁
4合歡皮
5硃砂
6琥珀
7龍骨(附:龍齒)
8磁石
第十五節 平肝藥
(一)平肝熄風藥
1羚羊角
2天麻
3鉤藤
4蜈蚣
5全蠍
6僵蠶
7蚯蚓
(二)平肝潛陽藥
1代赭石
2珍珠母
3牡蠣
4石決明
第十六節 收澀藥
1浮小麥
2山茱萸
3桑螵蛸
4烏賊骨
5覆盆子
6金櫻子(附:金櫻子根葉)
7蓮子(附:蓮子心)
8芡實
9赤石脂
10禹餘糧
11訶藜勒
12烏梅
13肉豆?
14五味子
15白果
第十七節 消導藥
1萊菔子
2麥芽
3山楂
4神曲
5雞肫皮
6隔山消
第十八節 驅蟲藥
1使君子
2榧子
3檳榔
4苦楝皮(附:苦楝子)
5大蒜
6雷丸
7貫眾
第十九節 外用藥
1硫磺
2雄黃
3硼砂
4大風子
5明礬
6樟腦
7輕粉
8木槿皮
9蛇床子
第二章 實用方劑要義
第一節 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
1桂枝湯(附:桂枝加葛根湯)
2麻黃湯(附:麻黃加術湯)
3荊防解表湯
4葛根湯(附:葛根加半夏湯)
5大青龍湯
6小青龍湯(附:小青龍加石膏湯)
7香蘇散(附:加減香蘇散)
8華蓋散(附:三拗湯)
(二)辛涼解表
1桑菊飲
2銀翹散
3清解湯(附:加味清解湯)
4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附:五虎湯)
5柴葛解肌湯
6解肌透疹湯
(三)扶正解表
1參蘇飲(附:芎蘇飲)
2敗毒散(附:倉稟湯)
3再造散
4加減葳蕤湯
5蔥白七味飲(附:八味蔥白飲)
第二節 涌吐劑
(一)涌吐實邪
1瓜蒂散(附;三聖散)
2急救稀涎散(附:通關散)
3解毒雄黃丸(附:雄黃解毒丸)
4鹽湯探吐方
(二)虛人吐法
1景岳探吐方(附:清金丸)
2參蘆飲
3杜蘅瓜蒂散
第三節 瀉下劑
(一)寒下
1大承氣湯(附;三一承氣湯)
2小承氣湯(附:三化湯)
3調胃承氣湯(附:涼膈散)
4羚鉤承氣湯
5銀茶承氣湯
(二)溫下
1大黃附子湯
2三物備急丸
3溫脾湯(附:許氏溫脾湯)
4半硫丸
(三)潤下
1麻子仁丸
2五仁丸
3.更衣丸
(四)理氣導滯
1六磨湯
2導氣湯(附:芍藥湯)
3木香檳榔丸(附:赤水玄珠木香檳榔丸)
(五)峻下逐水
1十棗湯(附:控涎丹)
2大陷胸湯(附;小陷胸湯)
3舟車丸(附:三花神佑丸)
(六)攻補兼施
1黃龍湯(附:新加黃龍湯)
2增液承氣湯(附:潤下救津法)
3承氣養營湯
第四節 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
1小柴胡湯(附:柴胡朴松湯)
2蒿芩清膽湯
(二)和解清里
1柴胡白虎湯
(三)和解疏表
1柴胡桂枝湯
(四)和解攻里
1大柴胡湯
(五)調和肝脾
1四逆散
2逍遙散(附:加味逍遙散)
3解肝煎
4抑木扶脾煎
(六)調和胃腸
1半夏瀉心湯
(七)治瘧類
1清脾湯(附:四獸飲)
2七寶散(附:常山飲)
3何人飲(附:休瘧飲)
第五節 清熱劑
(一)清氣分熱
1白虎湯(附:白虎加人參湯)
2梔子豉湯(附:①梔子甘草豉湯;②梔子生薑豉湯)
3竹葉石膏湯(附:清胃生津飲)
(二)清營涼血
1清營湯
2清宮湯
3犀角地黃湯
95五草三花湯
96瀉肝消蛾煎
97蘇香郁貝煎
98赭復楝貝飲
99鉤蠶石膏飲
100宣郁清胃湯
第七節 驗案舉隅
附篇 常見花之藥用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