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一、本大字典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來編排,經過多次的修改、審訂,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書。 二、立表前曾考慮按拼音順序編排。這就必須橫排,而橫排時,頻繁換行,不易版面安排。若改用橫闊開本,又因為太厚,橫鋪開來,跨度太大,很難裝訂結實,使用也不太方便。在一時未能找到妥善辦法的情況下,只得放棄橫排,改為豎排。從而順理成章地改用部首檢字法。這方法也是書家及大多書法練習者已經習慣了的。 三、部首分類有些不足之處:1、有些字不知道屬哪個部首,如:“與、尹、巨、愛”。2、有些字的筆畫數古今不同,往往古多今少,如:並,古作8畫,今作6畫;瓦、者,古作6畫、9畫,今作5畫、8畫。再如也有個別字,古少今多,如:“此”字頭之字古作5畫,今作6畫。因此如果查不到所需之字時,最好再往下查幾頁或先查一下拼音索引。 四、所收名家書跡中過大之字,有時予以縮小而加註:“(縮)”字樣。其中雲峰山摩崖刻石、觀海童詩、論經書詩、瘞鶴銘、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門頌、西狹頌、夏承碑等之字,凡不滿二欄者均應加注“縮”字。又大量明清、近人書跡,一般選自條幅、對聯等,均已縮小而未加注,特此說明。此外,這類書跡,以及原為白底黑字之帖,如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等均已翻轉成黑底白字,使版面統一美觀。 五、朝代出處方面 ,除特殊情況外,周、漢、晉不分東、西,宋不分南、北。 六、跨時代之人,一般列入上一朝代,如王鐸入明,送述祖入北魏。但也有列入下一個朝代的,如歸莊入清,許多近人,其實生於清代。 七、異體字、俗體字之書跡不多時,一般與原體排在一起。較多時則予以分列,另立一條。但也有可能分排的不徹底。同樣有個別字,康熙字典分列入兩個部首,如鹽、艷、胄,也未刪除。 八、為了求變,說文採用了不同的版本,所以方、圓、大、小兼備。此外,同一碑帖,有時兼收不同版本的同一字,以示其間的差別,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兩種楷書,叢帖與原碑,隸辨與原碑等。這裡順便提一下隸辨的問題。這是清代顧藹吉以宋婁機之《漢隸字源》為藍本,手摹而成之書。經過二次轉摹,實際上已成為手抄,早已面目全非。將本書所列隸辨與原碑之同一字比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但所根據的是宋代拓本,許多字現在拓本上已漫滅、刪去或模糊難辨了,換言之它保留了不少特殊的寫法,和其他地方找不到之字,這就是本書採用它的原因。其實這些字完全可以改注“清顧藹吉”或“清顧藹吉隸辨”。 九、本字典中,集王羲之字的碑有三種:《集字聖教序》與《興福寺斷碑》分別為唐釋懷仁與釋大雅所集,都注了“晉王羲之”。獨有《集王書金剛經》則注唐玄序。因牽涉面較大,後者不一一更正,除在此說明一下外,僅在“附錄二”中,把它放在前兩種之後,而不歸入唐。 十、關於石鼓文,唐代定為周文王、周宣王、周成王之物。宋以後開始定為秦渡公(西周末)、秦文公、秦穆公(皆東周)等之物,故近來有改稱秦石鼓文的。結果又與習慣上的秦漢之秦相混淆。其實不論秦襄、秦文、秦穆,都屬周代,故本書注為“周秦石鼓文”。 這裡的秦是秦國,這樣朝代與國名都明確了 十一、加注“*”號之字表明其書已上入本書。這類包括古代就有的俗體字、異體字(蓋與蓋、畫與畫等),古體字(如塵與塵、禮與禮等)與借用其他字(如云云、黨黨、種種、適適、葉葉、裏里、簾簾、後後等)。未加*號者包括下列四種情況:1、省文(如慮慮、號號、復復、滅滅、電電、務務等),這類字實際上已收入本書。2、源自草書之字(如書書、專專等),除部首已簡化之字外,這類字為數不多,其草書已收入本書。3、清代起才流行的俗字(擬擬、辦為等);和4、新創之字(醞、運、幣、鑰、態、衛、讓等)。這些字自然無書跡可查到。 十二、有些帶*號之字,按部首筆畫數查不到,但按拼音索引卻能查到。這情況主要發生在異體字與原型字之間,而本書又無該原型字之簡字的場合。因此遇到“*”號時,最好先查拼音索引。 十三、本字典所附書家書跡一覽表中,碑帖之有年代者加注年代。書家方面兼列其字、號和生卒年代,不知年代者按其同代人排列次序,或附在最後。 十四、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雖精誠覓集,終亦難全。編中如有不足之處,希望讀者隨時批評,以便更正。
目錄
1 編輯說明
2 序言(劉炳森)
3 凡例
4 正文
5 本書所集書跡書法家一覽表
6 漢語拼音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