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

內容介紹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大家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過其獨特“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每一章節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該書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對中國哲學的精深研究和新穎的詮釋而廣受好評,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為中國哲學界的重要人物。該書被公認為是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後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該書在港台地區20多年來版行不斷,成為學者及大學生研究生必備書。本次在大陸出版,一仍其舊,全書共三卷四冊,110餘萬字。

作者介紹

勞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湖南省長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49年後旅居台、港等地,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台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等。退休後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該校逸夫書院高級導師。他對中西哲學不同傳統皆保持一開放的態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國觀念論,其道德哲學於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學則有濃厚黑格爾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為斷。他專注於中國哲學研究,完成《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卷,在理論上已進而批判黑格爾模式,並轉向分析哲學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級語意學之問題,以批判現代哲學思潮,目的則在於重判不同理論語言之功能與限制,從而給不同理論適當定位。對於中西哲學傳統的定性,曾就哲學功能分判為認知性與引導性兩型。所謂認知性,是指其哲學功能主要擺在建立知識之上;所謂引導性,則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轉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領域,後者則偏重意志領域。東西哲學的歧異,就在這德智對別的架構下安頓。他認為儒學視文化與人生為一不斷實現價值的歷程,實現價值的可能性條件為人有自覺心,自覺心的能力表現在能自主地作價值判斷和要求實現價值之上。他的整個道德哲學系統是建基於價值主體或自覺主體之上的。這樣的價值主體,一面以最高自由為設準,一面則展現在能作價值判斷之能力和實現價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現及擴充是非之心和貫徹判斷之實踐意志之上。此一哲學觀念實化於文化生活中,即成為“重德文化精神”。綜合而言,他的哲學立基於價值主體或自覺主體的究心上,從而推繹出整個道德文化哲學體系。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他從單一主體與並立主體的架構,展現東方重德與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質及限制,以期“上下通達”之文化精神。

作品目錄

中國哲學史第一卷
論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序言
壹 已往成績之探討
貳 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
叄 哲學史的任務與基源問題研究法
肆 中國哲學史的特殊問題
第一章 論中國古文化傳統之形成
壹 略說古史資料及考證之設準
貳 古中國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發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團
(二)殷民族略考
(三)結語
叄 殷周民族之關係及其盛衰
(一)略論周民族之起源及發展
(二)殷周關係
(三)周初之政治形勢
肆 南北文化傳統之形式及影響
(一)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傳統與先秦哲學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國思想
壹 有關原始觀念之問題
貳 古代中國思想之重要觀念
(一)《詩經》中之“形上天”觀念
(二)《易經》中之“宇宙秩序”觀念
(三)《書經》中之政治思想
叄 附論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觀念
(二)中國古代之“神鬼”觀念
(三)“命”觀念
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上) 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壹 儒學之源流問題
貳 孔子之生平及其學說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學說
(三)孔子學派與孔子遺留之問題
(下)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貳 孟子之學說
(一)心性論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論
第四章 道家學說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時代問題
貳 老子與《道德經》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道德經》思想大要
叄 莊子與《南華經》中之莊學
(一)莊子其人與其書
(二)莊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與墨辯
壹 墨子其人其書之時代
貳 墨子之思想
(一)兼愛
(二)天志與權威精神
(三)尚同與國家論
(四)非攻、非儒、非樂——墨子之文化觀
叄 墨辯
(一)墨辯之時代
(二)《墨經》中所涉及邏輯問題與名家理論
(三)《墨經》中之邏輯理論
(四)《墨經》中所涉及知識問題
第六章 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第七章 法家與秦之統一
第八章 名家與名學
後序
書目略錄
中國哲學史第二卷
中國哲學史第三卷
中國哲學史第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