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蘇俄介紹
俄羅斯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以及沙皇白軍的殘餘勢力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紅色政權。1922年12月30日,代表廣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形勢迅速趨於成熟。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階級的沙皇制度,但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4月,列寧同志緊急從國外回國,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在民眾中積極進行宣傳並多次領導工人和士兵舉行示威。 9、10月革命形勢完全成熟,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從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迅速占領了彼得格勒市的主要橋樑、火車站、郵電局、國家銀行和政府機關等戰略要地;7日上午九時,占領通往冬宮臨時政府所在地的要道。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召開。會議在11月8日通過和公布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會議宣告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選舉成立了工農臨時政府人民委員會。11月7到16日,蘇維埃政權在莫斯科確立。1917年11月到1918年2到3月,首先從城市,然後到鄉村,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 。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加上天災,導致蘇俄嚴重的經濟危機並逐漸發展成為政治危機。 由於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的勝利,無產階級奪取了國家政權,布爾什維克黨以執政黨身份著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但是,被革命推翻的剝削階級和代表剝削階級利益的黨派(君主派、立憲民主黨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以及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結成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統一陣營。最先打起白衛軍反革命旗幟並挑起內戰的是前臨時政府首腦、俄軍最高統帥克倫斯基。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剛獲成功,他立即命令各方面軍和各軍區司令、哥薩克軍隊的首領(蓋特曼)派遣最可靠的部隊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進發,採取軍事行動推翻蘇維埃政權。大部分士兵拒絕執行克倫斯基的命令。只有騎兵第3軍軍長克拉斯諾夫將軍率領了部分軍隊開往彼得格勒,當時,反革命組織“拯救祖國和革命委員會”正在彼得格勒秘密組織士官生舉行武裝叛亂。國內其它地區的反蘇維埃勢力也蠢蠢欲動。莫斯科軍區司令官里亞布采夫上校在莫斯科發動叛亂。駐莫吉廖夫的舊俄軍統帥部大本營,以及卡列金、菲利莫諾夫、杜托夫等首領(阿塔曼)領導的頓河區、庫班以及奧倫堡的哥薩克“自治政府”,都拒絕承認蘇維埃政權,並且採取了軍事行動。
國內戰爭
11月20日烏克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中央拉達宣稱自己為烏克蘭最高權力機關,並與羅馬尼亞方面軍和白軍的西南方面軍的反革命指揮部結成了同盟。白俄羅斯的拉達,依靠多夫布爾·穆斯尼茨基將軍的波蘭軍的支持,也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在梯弗里斯(今提比里西),反革命組織了反對蘇維埃的聯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員會”,整個南高加索,除巴庫地區以外,均為這個委員會所控制。巴庫宣布成立了以邵武勉(見巴庫委員)為首的巴庫公社。在中亞的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亞也出現了當地的反革命“政府”。國內反革命發動內戰的第一批策源地就這樣開始形成了。
所有的反蘇維埃叛亂,都得到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當時還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國國內反革命。而且帝國主義者起初認為蘇維埃政權尚未鞏固,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它打垮。但是,兩個敵對的聯盟(協約國為一方,德意志同盟為另一方)都同俄國國內反革命勢力建立了密切聯繫,並通過各種形式給他們援助和配合。12月23日英法兩國就各自軍隊將來在俄國領土上作戰的地區問題簽定了協定。協約國在策劃武裝干涉時,不僅打算把俄國革命鎮壓下去,而且還要肢解俄國,將俄國變為殖民地。擺在勝利了的無產階級面前的任務是鎮壓反革命。以列寧為首的黨和蘇維埃政府組織了粉碎反蘇維埃叛亂的鬥爭。
為了使國家獲得必要的和平喘息時機,蘇維埃政府於1918年3月3日被迫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共產黨及其中央委員會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保衛蘇維埃共和國開展了大量工作。為了有效地指導國防工作,1918年3月4日成立了最高軍事委員會。該委員會隸屬於人民委員會,履行武裝力量統帥部的職責。4月,成立了工農紅軍最高軍事監察部。3月14日建立了屏障軍北線防區,4月8日又抽調共和國西部邊境的軍隊加入屏障軍防區。屏障軍防區由一名軍事指揮員和兩名政委領導。全國各地都在建立紅軍志願兵部隊。4月,列寧批准了按統一編制建立百萬紅軍的計畫。擬定了以軍區為單位的軍事行政區劃。根據4月8日人民委員會的命令又成立了地方軍事機構一鄉、縣、省、區域的軍事委員部。4月22日開始實行勞動人民的普及軍訓,取消了指揮人員的選舉制。此外還規定了軍人“宣誓”。根據人民委員會的決定,陸軍和海軍大量吸收舊軍隊的軍事專家參加工作。為了監督軍事專家的工作,為了組織好軍隊的政治工作和官兵的教育工作,建立了軍隊政治委員制度,並成立了全俄政治委員局。所有這些措施,對於在勞動人民義務兵役制基礎上建立強大的正規化陸軍和海軍,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外國干涉
1918年春,德國軍隊利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占領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英、法、日、美等國則以防止德國入侵為藉口,出兵占領了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高加索和裏海以東的地區。頓河哥薩克統領、哥薩克白衛軍軍長克拉斯諾夫和白軍南俄軍司令鄧尼金在頓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區發動叛亂。對蘇維埃政權威脅最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這個軍團由戰俘組成,約5萬人,於1918年5~6月在伏爾加河中游、烏拉爾和西伯利亞一帶掀起叛亂。在捷克軍團支持下,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分別建立“立憲會議成員委員會”和“西伯利亞臨時政府”,公開反對無產階級政權。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18年9月2日宣布全國為軍營,並成立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軍事機關和各條戰線。委員會主席是托洛茨基,總司令是瓦采季斯。11月30日成立以列寧為首的工農國防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軍事、政治和經濟。隨即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戰時共產主義
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內容:實行餘糧收集制;把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一切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須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面對國內反動勢力的施壓,蘇俄開始頒布餘糧收集製法令,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 實行實物配給制,食物與商品集中計畫配給。 所有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實施國有化,小工業企業則實行監督。 國家經營所有的外貿活動。 對工人採取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 全國實施成年人勞動義務制,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政策的實質至今仍有爭議,包括部分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在內一些人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唯一目即為奪取國內革命的勝利。但另有觀點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領導人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一項嘗試,並冀希望於通過的該政策實施使經濟產量大幅攀升。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幫助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挺過了國內戰爭的危機。鑒於該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被加強。而此時的俄國已因多年的戰爭而民窮財盡,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減少了5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乾旱造成了巨大的災荒,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發揮了重大威力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和平時期再也無法推行,農民們普遍抗糧不交,糧食的徵收不得不動用軍隊才能完成。農民與工人的罷工活動甚至矛頭指向了蘇維埃政權。發生在坦波夫的叛亂席捲了全國,甚至連十月革命的中堅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蘇維埃,不要共產黨的蘇維埃”參與叛亂。蘇維埃政權的出現政治危機震驚了革命的領導人列寧,他說:“我們計畫……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新政策誕生
1920年11月,人民委員會發布租讓法令。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重新建立了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繫,鞏固了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
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由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餘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準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儘管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它終究給國家帶來了莫大的好處。20年代初,美國企業家哈默和列寧之間建立的友誼就說明這一點。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歲。可是他已成了在哥倫比亞醫學院就讀的獨一無二的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這年6月,他克服種種困難,來到了蘇俄。他原先是想幫助蘇俄人民醫治當時流行的斑疹傷寒,但大量事實使他更為饑荒所引起的災難而震驚。他立刻用100萬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00萬普特小麥,用船運到蘇俄去銷售。這件事被列寧知道了。他熱情地邀請哈默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用英語同哈默交談,對哈默說:“你們和我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我們是個落後國家,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美國可以在這兒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後還可以在這裡推銷工業產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說到這裡,列寧順手從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學的美國人》雜誌,一邊翻著,一邊說道:“瞧!這是你們人民作出的成績。這就是進步的含義,高樓大廈,發明,發展機械來替代人的雙手。”
列寧又問哈默:“你在我國旅行過嗎?”哈默說:“我剛在饑荒地區和烏拉爾區呆了一個月。”列寧聽了,臉色頓時變得有些憂鬱,緩慢地說:“是的,饑荒,我聽說你本來想做些醫務救濟工作,這種工作非常需要,不過,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用這些來使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對不對?”
哈默對列寧談起了訪問烏拉爾區的印象。他認為,俄國的物資和人力都很充足,許多工廠的狀況比他預計的要好。
列寧點點頭:“不錯,問題就在這裡。內戰使一切陷於停頓。現在我們必須從頭做起。新經濟政策要求重新發展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以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它將為你們提供很好的機會。”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還勸說大資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這個堅決反共的老頭子,終於聽從了哈默的建議,成了在蘇俄經銷福特汽車和拖拉機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開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擁而上。後來,老福特還在俄國修建了一個汽車工廠。儘管他一向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為敵,卻對這筆生意頗為滿意。因為蘇維埃政府按照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保證了外國商人有利可圖,有錢可賺。
1922年冬天,列寧的健康情形惡化,右邊身體癱瘓。當他住在鄉間別墅療養的時候,還通過他的德國醫生給哈默捎去口信:“告訴年輕的哈默,我並沒有忘記他,並祝他一切順利。他要是有什麼困難,叫他一定告訴我。”這個口信使哈默感動得幾乎落淚。就在這年年初,哈默向列寧打電報,報告給他的石棉礦工人運糧食的火車被一名站長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糧食,作為“過橋費”。在列寧過問下,運糧列車很快到達了目的地,那個站長被槍斃了。
新經濟政策使蘇維埃國家的經濟順利恢復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國上下團結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蘇維埃政權通過關於交換的法令,宣布實行產品交換。國家通過合作社組織工業品同農民手中餘糧直接交換。同時,允許私人在地方範圍內進行商業往來。在工業方面,一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而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則允許私人經營。
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史達林的上台,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1929年,史達林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範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經濟政策的史達林模式。
主要內容
直接目的
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根本目的
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公有制)
實質
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經濟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
工業
部分恢復私營經濟,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貿易
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餘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僱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年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畫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可以把新經濟政策歸納為下列一系列措施 :
1、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
2、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從而承認了市場機制
3、在國家保持經濟命脈(冶金、運輸、燃料工業、石油等)的情況下實行中小企業的非國有化
4、把大工業企業聯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實行經濟核算
5、取消勞動義務制和勞動動員,按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勞動報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私人資本在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中自由發展,鼓勵合作社,農村僱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實行租讓和租賃;重建銀行和稅收制度
8、實行貨幣改革,取消蘇維埃紙幣,發行穩定的貨幣切爾文盧布
歷史影響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構想和實踐,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係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長期意義
在軍事共產主義不適應新形勢的條件下,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膽探索,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積極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啟示意義。
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靈活運用,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十分突出。目前的成果大多是通過“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影響以及通過歷史事件的相互關係,推斷“新經濟政策”的發展過程以及終結的原因,缺乏歷史資料的支撐,缺少對“新經濟政策”發展過程及真正終結原因的確切研究,多數學者較多強調的是當時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條件,許多論著已分別從當時國內外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然而迄今研究者並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蘇聯解體後,長期封存的大批檔案材料終於可以揭開其本來的面目,還歷史一個真相。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新經濟政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文以俄羅斯最新解密的檔案資料為基礎研究“新經濟政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回顧這一段歷史片段、審視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根源、剖析其失敗的原因以及對整個國家的影響,總結蘇俄“新經濟政策”的教訓,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