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骨

新生兒顱骨

顱骨(skull)位於脊柱上方,由23塊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起著保護和支持腦、感覺器官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的作用。其中,顱骨共有6塊骨頭組成,新生兒的顱骨是比較柔軟的,由於顱骨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骨與骨之間存在縫隙,並在頭的頂部和枕後部形成兩個沒有骨頭覆蓋的區域,分別稱為前囟門和後囟門。囟門的表面是頭皮,其下面是腦膜,其次是大腦和腦脊液。將手指輕放入在囟門上,可以摸到跳動。那是腦脊液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與脈搏一致。正常嬰兒坐位時,囟門略微凹陷。

新生兒顱骨發育過程

各顱骨間的骨縫出生時如為順產經過產道娩出的新生兒可有重疊,出生後隨著頭圍增大顱骨縫可稍分開,至生後3-4個月時閉合,前囟及骨縫的閉合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閉合過早形成了頭小畸形;閉合太晚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或呆小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如有囟門、骨縫早閉或晚閉情況,要及時就醫。

新生兒顱骨凹陷

一般導致新生兒顱骨凹陷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一種是外力導致的新生兒顱骨凹陷。按顱骨骨折的形態分為線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形骨折及穿透性骨折,顱骨凹陷就是顱骨骨折的一種。

凹陷骨折多見於額、頂部,一般單純性凹陷骨折,頭皮完整,不伴有腦損傷,多為閉合性損傷,但粉碎凹陷骨折則常伴有硬腦膜和腦組織損傷,甚至引起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骨凹陷的臨床表現

顱內的腦脊液和身體的血液、組織液不斷交換,保持平衡。當身體丟失較多水分時,腦室的腦脊液也會減少,壓力降低,囟門便會明顯凹陷。如嬰兒因嘔吐、腹瀉後出現這種症狀,說明身體已中等程度的脫水,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因嬰兒自然調節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發生循環衰竭,有生命危險;由於餵養不當造成重度營養不良的極度消瘦嬰兒也會出現囟門凹陷,此時需加強營養,合理餵著。極少數嬰兒因為胚胎時母體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大腦發育不良,頭顱較小。

正常時前囟是平坦的,當小嬰兒嘔吐頻繁或腹瀉次數大多大量丟失水份可致前囟凹陷;腦膜炎、腦炎、維生素A過量,有時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燒如幼兒急疹都可致前囟膨隆或凸起,小嬰兒發燒或吐瀉時,要多注意前囟的改變,凹陷或膨隆都就立即去醫院看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