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癲癇病

新生兒癲癇病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兩類,新生兒癲癇與原發和繼發因素都有關係。本病發病率較高,約為1.5%~3%,在出生後前3天是發病第一高峰,第4~14天是第二高峰。先天異常及圍生期損害是其最常見的原因。

發病因素

產前因素

有胎兒腦發育異常、胎兒腦血管閉塞、 產前胎兒感染、母親在孕期服用激素、麻醉品、酒精等致胎兒先天性代謝缺陷,以及母親孕期患病、遺傳性驚厥。

分娩時因素

有各類產傷、胎兒顱內或顱外感染、孕婦難產時不慎把麻醉藥注射在小兒頭皮上。

產後因素

有代謝紊亂、產後感染、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其中以圍生期窒息缺氧為最常見病因,其次是代謝異常和產傷。

發作類型

1.微小型

臨床表現不明顯,可表現為以下一種或幾種:口-頰-舌運動、伴隨或不伴隨眼球震顫的強直性眼球偏斜、反覆出現的眼瞼眨動、流涎、吸吮動作、四肢呈踏車樣運動、還可有呼吸頻率的改變或呼吸暫停。

2.陣攣型

表現為有節律、較慢速率的肢體陣攣性抽搐。

3.強直型

表現為肢體的強直收縮。

4.肌陣攣型

表現為快速率的上下肢屈曲性一次或多次同步性抽搐。本病發生後應及時治療,否則預後不良。

臨床症狀

新生兒癲癇和成人癲癇表現形式大致一樣,但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嬰兒痙攣症,可見點頭哈腰的、不間斷地點頭髮作。這樣的症狀在成人就比較少,這都是新生兒癲癇症狀。

新生兒癲癇可能出現突然的呼吸暫停,還有的出現自動症,就是手和腳自動的表現,比如腳像蹬腳踏車一樣,還有手可以出現像游泳一樣的動作。還有的可以出現口咽部的吸吮、咂嘴、咀嚼及吞咽的動作。還有的新生兒在活動期間突然動作停止。對這些新生兒癲癇症狀,我們都要警惕。

另外還有嬰兒出現的突然抖動。我們知道,新生兒在正常發育的情況下,由於神經發育還不是很完善,神經電興奮傳導的時候會有放緩,也可以抖,但是一般不頻繁,如果出現頻繁的抖動,就要警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要做一些檢查,可以幫助明確診斷。因此在家長們要注意孩子的一些變化,及時的了解新生兒癲癇的症狀表現,幫助孩子做好預防保健措施。

產前腦損傷是新生兒癲癇最常見的一種病因。有調查顯示:在腦發育不良患兒中有15%~47%的患兒在出生後出現癲癇發作。

發作時主要表現為:四肢發硬,姿勢不正常,無法完成正常的運動,發育落後,如不會抬頭、不會坐、不能獨自站立和行走等。

這部分患兒癲癇發作的根本原因是:在胎兒時期、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後不久的時間內,腦部受到損傷,致使管理運動的大腦司令部,無法指揮四肢完成各種協調動作。

有些患兒僅表現為運動功能不正常,有些患兒則同時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聾、盲或性格改變。有些同時存在幾種異常情況,四肢受累及偏癱的患兒,更容易出現癲癇。

識別方法

1.微小發作

與其他類型相比較,症狀表現以頭面部表現為主,無肢體強直或陣攣,抽搐微弱而局限,發作時運動現象輕微。可表現為眼球偏斜或上翻、呼吸暫停、眼瞼抽動、面部肌肉抽搐、有吸吮吞咽動作、口唇顫動、瞳孔散大、有時伴有異常的哭聲或流口水,也可同時伴有肢體的踏車、跨步、游泳等動作。

2.新生兒驚厥

常見於產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出血、缺血缺氧性腦病、先天代謝異常、腦發育畸形等。此類疾病原發者比較少見,多為症狀性,易留有後遺症,病死率較高,只有少數新生兒驚厥屬於特定的癲癇綜合徵。

3.多灶性陣攣性驚厥

這種驚厥是遊走性的,沒有固定順序,發作中陣攣性運動迅速地從這一肢體轉移到另一肢體,或從身體一側轉到另一側,長時間的局灶性陣攣運動在其他部位開始前只限於一個肢體或同側的上下肢。

4.局灶性陣攣性驚厥

這種驚厥開始起於單側肢體或一側面部,並可擴展到同側其他部位。一般無意識障礙,發作時的腦電圖描記可在中央溝附近查到一側局限性高幅尖波,並可能擴展到同側半球的鄰近區域或對側。輕微的局限性發作有時不能辨認,如一側肢體或指的輕微顫動或強直,肢體的奇特動作,如雙下肢的踩踏板樣動作、上肢的擺鐘樣動作等。

5.強直性驚厥

表現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雙眼向上斜視、呼吸暫停,少數呈全身性強直發作。這種型以早產兒較為多見,常提示有器質性腦損害。

容易誤診的症狀

在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中,寶寶經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行為,如拍頭、撞頭、節律性搖頭等。作為家長,可不能小看,或許是一些疾病的預兆,但是家長也不應過分神經緊張。由於父母的認識不足,對於這么一些症狀被診斷為癲癇,那么這些行為就真得是癲癇的發作症狀嗎?

通常來看,新生兒姿勢性或其他非癲癇性發作 運動性自動症和強直性姿勢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發作性事件,常無相應的EEG異常。

新生兒的強直性姿勢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的,有些伴有肌陣攣的成分,這些運動性行為常被歸類為“微小發作”,但其與EEG的發作期圖形不一致,多見於有嚴重腦病或前腦功能抑制的患兒,推測這些症狀是由於正常皮層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腦幹水平的釋放性症狀。

孩子的這些行為多屬於嬰幼兒期的行為異常,常見於孤獨症、智力低下或感覺缺陷的兒童,少數精神運動發育正常的兒童也可出現某種行為問題,多為一過性症狀,可自行消失或經矯正後消失。

其中刻板性運動,是嬰幼兒的行為障礙常表現為重複而刻板的動作,如拍頭、撞頭、節律性搖頭、晃動身體、凝視、伸舌、下頜運動、周期性的過度通氣、拍手、洗手樣動作或手的摸索樣動作及強迫行為等。

還有就是手淫樣發作,女嬰多見,表現為短暫的凝視,大腿內收,下肢和軀幹節律性收縮,面色潮紅,出汗等症狀。發作時意識清楚,但對外界反應減低,強刺激或分散注意力可中止發作恢復正常。這些有時可誤認為癲癇發作。

癲癇病的治療

科學研究表明,癲癇病的產生與神經元異常放電有密切關係,癲癇病是由於神經細胞的損傷、壞死、死亡所致,因此神經修復、神經再生成了癲癇病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而神經再生因子是神經再生的關鍵物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