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新灣鎮下轄柏村、明月、龍山、毛田、新灣、北洲、南洲、古樓、沙灣、洪家嘴、杉合、大沖、蘭花、麗園、楊閣老、茶關、葵花等17個行政村和沅南、康復、振興3個居委會,144個村民小組。全鎮面積56.5平方公里,2002年末總戶數6032戶,其中農業人口19858個,總人口22889人,有非農業人口1494人,人口出生率8.35‰。擁有耕地面積26479畝,其中水田7692畝,旱土18787畝。2002年度被評為沅江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計畫生育一類單位、黨管武裝先進單位。
歷史沿革
1995年10月撤區並鄉,原楊閣老鄉全部及明月鄉的明月村、柏沖村兩個村併入新灣鎮。2006年11月沅江市鄉鎮機構改革撤鄉並鎮未動而沿襲下來。
其地自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即屬沅江縣治(時名藥山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沅江併入龍陽縣(今漢壽縣)。十三年(1380年),恢復沅江縣建制。赤山以騎龍分水為界,山之西半部仍隸漢壽縣,設“赤山總”;東半部歸隸沅江縣,設“赤江湖保”。新中國建立後,漢壽縣管轄區域設蠡山鄉,沅江縣管轄區域設蠡雲鄉。
1950年12月,屬漢壽縣管轄之赤山西半部劃歸沅江縣,先後屬九區、二區、赤山區管轄。
1956年9月轄域建立楊閣老鄉。1958年10月,赤山人民公社成立。
1961年4月赤山復區,轄地仍為楊閣老鄉。1961年11月,始設龍山人民公社,駐地新灣村。1978年6月,撤區建赤山人民公社。1980年2月,復區社建制。1985年2月鄉改鎮。1995年10月,撤區並鄉,新灣鎮和楊閣老鄉合併為新灣鎮,駐地新灣村。
行政區劃
2002年,新灣鎮下轄柏村、明月、龍山、毛田、新灣、北洲、南洲、古樓、沙灣、洪家嘴、杉合、大沖、蘭花、麗園、楊閣老、茶關、葵花等17個行政村和沅南、康復、振興3個居委會,144個村民小組。
經濟狀況
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1.31億元,其中農業產值5559萬元,糧食產量達到5146噸,水果產量8748噸其中柑桔產量8365噸。財政收入479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2431元。
2005年底統計國民生產總值1.6個億,財政收入375萬,人均純收入3480元。盛產桔柑、鮮魚、小水果、苧麻、生豬等,是沅江市的桔柑之鄉。
2002年,鎮黨委、政府把最佳化經濟建設環境,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工作重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採取兩手抓,兩促進的辦法,一手抓環境的最佳化,促進民營、私營企業的發展,一手抓經濟結構的調整,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實施了“山上改柑桔,山中擴黃花,山汊養珍珠,山外植楊樹”的結構調整方針。山上改良柑桔品種1500畝,新擴黃花1000畝,飼養800畝,利用湖洲植六九楊8000畝。
2002年末,新發展民營企業9家,總投入550萬元,如創億牛業有限公司、古樓再生紙廠等企業創稅近20萬元。境內有楊閣老和新灣兩個集鎮,均為農副產品集散地,年成交額988萬元,2002年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7800萬元。旅遊資源較豐富,有釣魚島、赤山森林公園等多處旅遊景點。
社會事業
2002年,全鎮圓滿完成稅費改革,農民減負135萬元,人均負擔由169元降至95元。全年完成各類稅收213萬元。農網改造順利進行,整改線路255公里,新增變壓器30台,降低平均電價每度0.39元。村委班子全面進行換屆調整,精簡人員15人。
教育布局調整實現並校減員,撤併學校6所,教師分流38人,2002年有國小10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3377人,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
基礎設施
省道204線貫穿該鎮,有兩個22萬伏變電站坐落在該鎮境內,17個行政村公路貫通,交通便利,有湖洲灘頭面積4萬餘畝,電力資源充足。
著名人物
張舜徽(1911~1992),1911年生,大村人,國家級學者,著名歷史學家。
1943~1949年,先後任北平民國大學和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1950年起任教於華中大學教育學院和華中師範大學。
1981年被評為全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同年創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學會,並連任第一至第三屆會長。
他先後出版書籍24部,著述字數超過1000萬字。其《周秦道論發徽》一書出版後,受到海內外學術界廣泛重視,《光明日報·哲學》版曾兩次予以評價,稱該書“對‘無為’要旨闡述頗詳,見解新穎”,“全書自成體系,讀後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所著《中國文獻學》、《文獻學論著輯要》和《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已列為歷史文獻學研究生考試的必讀書籍。1992年11月,他將自己已版全部著作和重要手稿、批註的古籍等共78種5500餘冊捐獻給湖南省圖書館。1999年,《辭海》有條目對其作了介紹。
社會事業
1998年,全鎮有11家蔬菜加工廠,14支農產品行銷隊伍。為發揮他們的作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鎮人民政府積極引導,使全鎮的胡瓜、辣椒、蘿蔔
等蔬菜的種植、收購、加工、推銷達到有序進行,全年為鎮創造2000餘萬元的總產值。同時,村民們自發到附近的農場、新圍墾區承包土地,其規模經營總面積達9000餘畝。為配合全市殯葬改革,鎮及早行動,開展平墳、清墳工作。至上半年,在鎮區域內共平毀建築性墳墓1023穴,成為全市第一個無建築 。
烏鱧養殖
沅江市新灣鎮楊閣老村處於美麗富饒的西洞庭湖濱,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了楊閣老麗質天生的山水美景,璀璨的人文古蹟。這裡青山綠水、人傑地靈、春有青篙夏有荷,秋有緯荻冬有鶴,更有著一位烏鱧養殖大戶——李介華。
當我們一行人去拜訪他時,李介華同志正在忙著整理一些資料,近身一看,是大量關於烏鱧養殖方面的材料,諸如烏鱧養殖的適宜環境、烏鱧健康養殖的技術、烏鱧餌料加工保鮮技術、種魚的培育等資料。看到我們的到來,李介華同志高興的說:“這不,我現在又有一個項目正在接洽,做漁產品的深加工食品,這會做些準備。幸好有我市給各鄉鎮、各村配備的遠程教育設備,大大方便了我們養殖相關技術及資料的學習、運用。”
近年來,由於柑桔滯銷,價格下跌,加上河外天然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天然水產越來越少,村民的生產、生活面臨困難。2006年,支部和村委審時度勢,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並通過遠程教育在網上蒐集的資料,發現烏鱧是鱧科魚類中個體大、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的名貴經濟魚類,被視為“魚中珍品”作為食用,不僅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喜愛,市場銷售前景廣闊。
於是便組織全村24名復退軍人,46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和60多名長期從事外河專業捕魚的漁民,利用地勢低洼和荒地開挖魚塘養殖烏鱧。但由於技術方面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士與經驗,導致這一過程中出現很多曲折與困難,但李介華並沒有氣餒,他深知要依靠科學技術養殖和利用網路信息進行推廣銷售的重要性,於是通過村部遠程教育的相關設備,到網上蒐集各種他需要的信息,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從事人員400多人,烏鱧養殖面積1200多畝的規模。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烏鱧養殖在楊閣老村形成一種產業,並已輻射周邊地區。經過幾年的實踐,分散的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因多方面,如抗拒自然災害,市場銷售、魚病防治、魚種和餌料來源、有關證明已不大相適應,嚴重製約烏鱧養殖的規模、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更大發展。此時,李介華考慮到要把遠教真正發揮到時效,讓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真正變成財富。為把烏鱧產業做大做強,加快農民致富小康的步伐,李介華帶領當地養殖戶邊養殖邊學習,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不僅學習遠程教育政治理論、政策法規等理論知識,還學習實用技術、致富嚮導等,讓養殖戶學到新技術、新知識,帶動大家一起謀福利。於是李介華、龐光輝、李建輝、吳並階、王階文、吳建兵共同發起,成立沅江市新灣鎮閣老烏鱧養殖專業合作社。
烏鱧養殖,遠教先行。李介華抱著帶領當地養殖戶致富,振興農村經濟的想法,現如今,合作社“烏鱧生態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項目”已經社成員表決通過,沅江市發展改革和物價局核准立項。根據項目規劃,計畫在兩年時間內,合作社新增2778萬元,建設烏鱧育苗繁育場;搞標準建設好生態養殖示範精養池1200畝;
發展生態養殖訂單基地1800;建設年產值1000噸烏鱧用微生物製劑廠和年產3000噸烏鱧餌料加工、冷藏保鮮廠;建設一支技術培訓學校和辦公、生活綜合樓;逐步創造條件,向烏鱧深加工增值發展。項目竣工投產後,每年繁育烏鱧苗種1500萬尾;示範基地暢銷商品烏鱧4200噸,訂單收購、銷售商品烏鱧5400噸;生產烏鱧用微生態製劑1000噸;收購、加工、保鮮烏鱧鮮活餌料3000噸;實現銷售收入15600萬元,合作盈利1560萬元;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000人,直接安置就業勞動力168,創造間接就業崗位2000個,輻射和帶動1000農戶增收致富,人平均純收入淨增1萬元。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要為更多農戶、養殖戶做更好的服務,獲取更大的成績。”李介華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