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文物陳列館

新津文物陳列館位與新津縣五津鎮,館藏文物頗多,有石器、陶瓷器、銅鐵器、珠玉器、印章、古舊圖書、名人字畫等,此外,還接受了業餘文物愛好者捐獻的自己收藏的60件明清名人字畫和74件文物。

新津文物陳列館位與新津縣五津鎮。
新津文物陳列館 館藏文物頗多,有石器、陶瓷器、銅鐵器、珠玉器、印章、古舊圖書、名人字畫等,此外,還接受了業餘文物愛好者捐獻的自己收藏的60件明清名人字畫和74件文物,其中有無孔石斧、有孔石斧、宋仿西周銅冼、明清瓷器等。現將館藏文物精品簡介於後,以便大家了解。
白堊紀新津鱗齒魚化石:1954年3月中旬,一石工在城南石廠灣山腰採石中發現一魚化石,此魚長約一尺許,體呈紡錘形,最寬處約占體長三分之一,頭長等於體寬,顱頂傾斜度大、吻長、半歪形尾,鱗甲較細,呈菱形。據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生物學家蘇德造教授考證,此魚生長在古生物發展史的早期白堊紀時期,距今約有一億三千萬年。
有孔石斧: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勞動工具。該石器於1996年在新津龍馬寶墩古蜀文化遺址中約一米多的地層中出土;呈上窄下寬的斧頭形,上有不對稱石孔,長約12公分。據成都市考古隊考證石斧距今約有4000多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漢刻張公家俊墓磚:此磚為漢隸陽刻,磚額有東漢“章和元年”(87)年款,磚面刻“張公家俊之墓”5字。磚之大小與一般漢磚相似,兩邊刻有菱形圖案。
東漢畫像石棺“伍伯開路”圖像:畫像石棺於1986年文物普查期間在我縣石廠灣出土。該圖像為石棺左側棺身:長2.2米,寬0.85米。畫像中刻有搖幡執鈴的伍伯,導引頭戴高冠,腰佩長劍墓中主人靈魂升天的形象。伍伯前面刻有邀請墓主到天堂的使者,後面刻有“漢闕”為天門之意。畫像系淺浮雕手法,人物造型誇張生動,線條豪放有力。
東漢車馬畫像磚:畫像磚於1986年文物普查期間在我縣鐵溪鄉收集。質地為黑灰色陶泥磚模鑄造。磚面長41.5厘米,寬38厘米。畫面以淺浮雕刻有一賓士著的馬拉斧車,形象鮮明生動。
東漢說唱俑:1982年新津鄧雙鄉餘波橋右側東漢岩墓出土,俑高60厘米。說唱俑造型誇張,生動傳神,其頭前伸,眼半眯,右手握槌,左手抱鼓,作手舞足蹈之勢,似乎在說唱一段滑稽又曲折的有趣故事。
撫琴俑:1972年石廠灣東漢岩墓出土,俑高32厘米,寬24厘米,頭戴桶形巾幘,身穿胡服,似西域樂伎,面部只有隆起的鼻,捨去了眼睛和嘴,但那全神貫注的神態仍能體現出來,充分顯示了漢刻簡潔、生動、耐看的特點。
母雞哺雛陶件:石廠灣東漢岩墓出土。陶件長36厘米,寬25厘米,高18厘米,以簡練粗獷的線條和塊面關係,成功地表現了母雞哺小雞的神態,顯示了漢代民間雕塑,富於想像和樸實無華的特點。
明代青花瓷壇:寶資山明墓出土,1983年由文管所收回。瓷壇高65厘米,上直徑23厘米,中直徑12.5厘米,下直徑30厘米,有荷葉園口蓋,蓋上有獅鈕,瓷質細膩,白底上以國畫寫意筆調繪有山水及花卉古錢圖案,色澤淡雅和諧,體現了明代青花瓷器風格。
明代藍釉罐:1987年在寶資山民間收集,系明墓出土,萬曆年間造。罐呈橄欖形,高28厘米,腰徑15厘米。罐表面上藍釉,罐內為白色瓷胎。
商代銅觚:五津鎮正北街建築工地,1990年5月出土。觚埋藏於距地表2.5米深處。青銅質,系商代酒具,整體完好,喇叭形盤邊圓口,鼓腹,圈平足。腹下至足鑄飾雲雷紋和饕餮紋。銅觚高24.7厘米,口徑13.4厘米、底徑9.1厘米。器身上有兩個對稱的十字形鏤孔,現藏文管所內。
董其昌山水扇面:董其昌明代正德年間書畫家,松江華亭人。其山水畫師法元代畫家黃公望,並吸取董源、巨然等諸家之長。此山水扇面長61.5厘米,寬32.5厘米,以潑墨沒骨手法表現黃山雨景,遠山雲岫以米點繪出,近景雜樹以濃淡墨渾染,煙潤瀟灑、層次井然。
文彭草書橫幅:文彭系文徵明長子,嘉靖年間書法家。其字初學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代書法家鍾繇,後效懷素,晚年尤精隸書。此橫幅長163厘米,寬38厘米。通幅用筆勁秀宛轉,自成一家。
何紹基橫幅行書:何紹基,湖南道州人,清鹹豐同治年間書法家。字出顏體而自成體勢。何紹基於鹹豐年間曾任四川學政,本件為何客眉山三蘇祠時,游白水山佛跡岩歸來即興揮毫之作。該幅行書筆法多變,錯落有致,結體含蘊神韻而富奇趣。
童禎山水畫立軸:童楨字翰夫,新津縣城西街人,生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卒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廩生,曾任重慶江北廳教諭。其山水師晴皋,花卉師清代畫家晴淳,為晚清七小名家之一。此畫屬淺絳山水,畫中無論近處的大樹和中遠景山石,純用大寫筆調繪出,構圖簡練,設色高雅。
劉墉書札: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於嘉慶七年(1802年)。其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此幅書札,系劉墉晚年書唐代詩人杜甫《後出塞詩》五首之一,其用筆渾厚凝重,有古樸蒼潤的韻味。書札高30厘米,長38厘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