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新泰名山
英文名:
地理位置:新泰市
面積:
景點簡介
新泰名山眾多。這裡是上古東夷先民的生活區域。東夷先民的高山崇拜,遠古至秦漢帝王的頻頻封禪,春秋儒家學派的勃興,使新泰諸山不僅擁有壯美秀麗的風姿,而且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內部景觀
華夏初肇,人文初祖踏上新泰的云云、梁父。云云山,位新泰城西42公里,樓德鎮柴城村東,系新泰中部山肪西端。山體由石灰岩構成,東西走向,海拔210·4米。其山九頂環簇,狀若一丘,北為羽林坡、甘露灘。山下溪水環繞,山頂霧氣蒸騰,林木蒼鬱,故又名“五雲山”、“霄嵐山”。梁父山,位新泰城西北35公里,今大東莊鄉境北,西連徂徠,山體為花崗岩。此山海拔雖不足250米,但山勢峭拔,險峰巍峨,山巔一巨石蹲踞,若天然佛像,故稱“映佛山”。史載上古時曾有無懷氏等九位帝君封泰山而禪云云。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亦曾禪、祠於梁父山。從這些史籍載錄上,可以看出云云、梁父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徂徠之松,新甫之柏”(《詩經·魯頌· 宮》)。名載《詩經》的徂徠、新甫,更是新泰境內的兩座歷史名山。徂徠山,位新泰市西北35公里,跨泰安、新泰兩市,山體為花崗岩,號稱有72峰,總面積達80平方公里,極頂為太平頂,海拔1027米(位泰安市郊區一方),新泰市境內最高海拔864米。遠望逶迤連綿,近觀奇峰錯列。位於新泰境內的獨秀、貴人、鞦韆三峰,嵯峨直挺,形體奇絕。山間溪谷縱橫:其西南麓的乳山,下有“竹溪佳境”,李白曾在此隱居;山南麓有礤石峪,號“徂徠第一奧區”;東南麓有藍溪,溪畔有北魏古剎光化寺。東漢末年,赤眉軍曾據徂徠山為根據地,東南麓的寨山(海拔480·米)、女智崮皆因赤眉駐軍而得名,二山之巔今存當年義軍修築的寨牆。新甫山,又名“小泰山”、“宮山”、“蓮花山”,位新泰城西北17公里,跨新泰、萊蕪,為兩市界山,主體在泉溝鎮境內,面積約23·6平方公里。山體為花崗石質,主峰新甫頂海拔994米,為新泰境內第一高峰。此山因西周甫國東遷居此而得名,因其形肖岱而微稱“小泰山”。西漢時武帝在此築離宮而易名“宮山”,後世又因其形如蓮花,而稱之為“蓮花山”。新甫為泰山左翼余脈,這裡的山巒、奇石、溪澗、道路乃至古樹名木均可窺見泰山影子。由山陽北眺,只見九峰攢翠,連靨半吐,頓感古人以“蓮花”名之的精妙。進入深山,觀層巒曲澗,百折不窮,秀峰插天,排空橫鋪,可盡覽“小泰山”雄渾秀美的風姿。主峰新甫頂下有海內名剎雲孤寺,為秦始皇封禪駐蹕故址。山下有漢武所築侯城、行宮。雲孤寺背倚新甫頂絕壁,左有靈寶山,右有天台山,三山拱揖環抱,呈奇獻秀,景色壯觀。漢武帝曾封新甫頂、靈寶、天台三峰為“義山”,在極頂修築望仙台。置身仙台,聽風生萬壑,見雲起諸巒,如登天然。古時,“新甫擁翠”、“仙台夕照”分列“新泰八景”之一。徂徠、新甫,植被繁茂,自古多美松翠柏,現在二山分別有13萬畝、2萬畝的國營林場,已闢為省級森林公園。《詩經》奏起的松風柏韻,已匯成嘹亮的交響曲。
敖山、龜山載於《左傳》,名播遐邇。敖山位新泰城東4公里,沈家莊鎮境內。山體為花崗岩,西北東南走向,長約2公里,寬約0·55公里,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東南端主峰,海拔495·6米,一柄利劍。山上奇石遍布,擬人肖物,轉側異態。絕頂之下,壁削萬仞,古洞幽邃。山上三元殿、孚澤廟為著名古蹟。“敖山削壁”列古“新泰八景”之一。山下青雲湖,是截小汶而修起的大型水庫,匯水面積189平方公里,庫容0·8億立方米,碧波蕩漾,秀水含峰,天工人力構築了一處優美的遊覽勝境。龜山,位新泰城西南21公里,谷里鎮南8公里處。山體花崗岩質,東西走向,面積約1·2平方公里,主峰長0·7公里,寬0·25公里,最高處海拔339·9米,山形酷肖首東尾西的巨龜,故名。《詩經》“奄有龜蒙”之“龜”即指此山。春秋魯定公十年(前500),齊魯會於夾谷(今谷里),齊人歸魯龜陰田,即此山北面之平原。後孔子被讒去魯,曾登此山賦《龜山操》。龜山、敖山遙遙相望,為新泰中部山脈的兩座奇巧秀美的山峰,玲瓏麗姿,令人嘆為觀止。古代列入新泰“八景”的山峰還的曝書、法雲。曝書山,今名“金斗山”,位新泰城北2·5公里,市中辦事處境內,系新泰北部山脈的重要山峰之一。山南北走向,東西2公里,南北4公里,主峰海拔566·1米。山體由火成岩構成。《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稱:“曝書山,在縣北五里。相傳昔日有異人曝書於此,今土人呼曰金斗山,新泰之鎮山也。”此山危岩怪石,形勢蒼古。今山下有匯水88·9平方公里、庫容3250萬立方米的金斗水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了集山水於一體的市郊公園。法雲山,位新泰城西南13·5公里,劉杜鎮北側,相傳異僧說法而雲生,故名。山體石灰岩質,主峰海拔410米,系新泰中部重要山峰。此山高峻奇險,林壑茂美。山上有宋代古剎正覺寺,山西有“劉杜泉”。今山下有匯水面積133平方公里,總庫容0·99億立方米的光明水庫,煙波浩渺,庫中有長1005米、寬9米、28孔的跨庫大橋,如臥波長龍,氣勢恢宏。法雲山和光明水庫是新泰中部著名景區。
散見於典籍和地方志書記載的名山還有數十座。自西東向,北部山系中主要有喬山、五峰山、青龍崮、孤山、鏇崮山、九頂鳳凰山、龍堂山、兩限山;中部山系主要有橫山、峙山、黑山、黃山、雲山、鳳凰山、關山、太平山;南部主要有老寨山、白馬山、青龍山等。喬山,又稱雁翎關山,位新泰城西北23公里,系新甫西麓,為新泰、萊蕪界山,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5公里,山體由砂岩、青崗岩構成,主峰在舊關鄉境,海拔443米,有三峰,分稱大喬山、二喬山、三喬山,南北一字排列,與新甫山對峙而立,兩山之間有關溝,長2公里,地勢險要,為著名關口,有“雁過拔翎”之勢,故稱。其處保存有太古代地層,素為地質學界所重視(詳見程溶淇等《對新泰晚太古代雁翎關組中科馬提岩類的一些新認識》,載《中國地質》1991年第4期)。五峰山,位新泰城東北7公里,敖陰鄉境內,山體為石灰岩,海拔約300米,五峰秀出,景色秀麗,山麓有泉,名曰“寶泉”,泉東有寶泉寺、雲秀庵,禱祀最盛,《岱覽》將其與泰山、靈岩、新甫、敖山並稱。附近又有榆山,“山多榆”(《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一)。五峰山北1公里有青龍崮。崮為四周陡峭,頂端較平的桌狀山,是因流水鋟蝕而成的自然奇觀。所謂蒙山“七十二崮”就包括新泰東北部的這種山體。此山海拔575米,主峰似青龍盤鏇直上,為一方勝景。孤山,位新泰城東北13公里,北師鄉境內,山體為石灰岩,山形孤立,海拔460米。鏇崮山,位新泰、沂源交界處,新泰城東北17公里,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2·5公里,主峰海拔729米,在北師鄉境內,是新泰東北制高點。山體為砂岩、石灰岩。有二峰,分稱南鏇崮、二鏇崮,南北對峙,峭壁懸崖,狀極雄偉,山頂有泉,甘甜清冽。九頂鳳凰山,坐落在敖陰、北師、龍廷三鄉鎮交界,位新泰城東北15公里,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4公里,主峰海拔612米,山體由砂岩、石灰岩構成,山有九頂,狀如鳳凰展翅翱翔,又傳有鳳凰落此,故名。東麓有太公山(位龍廷境),相傳姜太公就封齊國時曾居此。南有玉皇山(位龍廷境),山下有西漢大儒高堂生墓,為著名古蹟。西麓見子山,位北師境,海拔506·8米,傳明正德帝(明武宗朱厚照)普微服私訪,在此見子。龍堂山,位新泰東北27公里,龍廷境內,山體為花崗石,海拔455米,巍峨高峻,小汶河源於此山。南麓山澗,幽深奇絕,水勢湍急,有大小龍池各一,淵深不測,今建有龍池水庫。兩限山,又名兩縣山,位新泰城東20公里,龍廷鎮東的新(泰)蒙(陰)交界處,春秋時,此地為齊魯兩國邊界,故名。山為花崗岩體,連綿橫亘,碧峰排戟,主峰位大小茜嶺之間,海拔600米,中有“小龍門”,兩石對峙,水自中出,境甚幽絕,山出礦產,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極贊其產。橫山,位新泰城西南13·5公里,小協、劉杜二鎮交界處,西連龜山,東接法雲,山體為石灰岩質,海拔265米,此處多產桑麻,著名的“橫山絲”即產於此山一帶。峙山,俗稱寺山,位新泰城西南12公里,新汶辦事處境內,東西1公里,南北2·2公里,海拔388米,因與黑山對峙而得名,後因人訛讀訛書為“寺山”。山體為石灰岩質,以山石奇特,景色秀麗著稱,山上有女廟、上清觀,古蹟薈萃,是新泰著名遊覽勝地。黑山,位新泰城西南11公里,新汶辦事處與劉杜鎮交界處,南北2·5公里,東西2·4公里,海拔470·9米,西與峙山相連,主峰與峙山對峙,山色青黛,林木蒼鬱。黃山、雲山位新泰城西南11公里,新汶辦事處境內,二山山體相連,西與黑山相接,分別海拔525米、491米,黃山“土石皆黃色”(嘉靖《山東通志》卷五),山石奇特,景色優美,“雲山疊翠”為著名景觀,山陰有孫村,為宋代大儒孫明復讀書泰山寓家之處。鳳凰山,位新泰城南12公里,東都鎮境內,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主峰海拔450米,山腰有溶洞,洞口高3米,寬4米,深500餘米。此山北麓的烏珠台村,有遠古遺址,曾出土智人牙齒化石。關山,位新泰城西南20公里,岳家莊鄉境內,為蒙山西麓,主峰海拔658米,此山為新泰黃、淮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聞名遐邇的洙水即發源於此山南麓。太平山,位新泰城南21公里,汶南鎮境內,西連相關,東接龜蒙,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4·5公里,主峰太平頂海拔813·6米,為新泰境內第三高峰。山體由水成岩、火成岩構成,山勢險峻峭拔,雄峙新泰東境,山上林木繁茂,有國營林場,是著名風景區。老寨山,位新泰城西南34公里,禹村、石萊兩鎮與泗水縣交界處,西北東南走向,東西3·4公里,南北2·9公里,海拔473·7米,山體石灰岩質,形勢陡峻,似雲頭翻卷,又稱“雲頭山”,主峰西南側,下為峭壁懸崖,令人目眩,1945年31名抗日誌士在此跳崖殉國,稱“老寨山三十一壯士”,是著名的革命遺址。白馬山,位新泰市西南31·6公里,石萊鎮境內。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438·3米,其形酷似首東尾西蹲臥的白馬,素以山奇景幽聞名。山間有名剎石城寺,寺內三株銀杏,樹齡均在千年以上,為著名古木。青龍山,位新泰城西南32·4公里,放城鎮與泗水縣交界處,山西北東南走向,長約5公里,寬約2公里。主峰海拔450米,為新泰南境最高峰。山體石灰岩持,色似濃靛,蜿蜒綿亘,勢若蛟龍·主峰閣老頂之陰有元代摩崖刻像,山下有盜泉古蹟。此山北5公里,有長林山,又名長山,相傳殷商時大臣比干遇害後,其子堅逃於此處,武王克商,賜堅姓林,為中華林姓始祖,宋代追封春秋時儒家先賢林放為長山侯,皆因此山而起。
新泰諸山,各擅風光之美,盡逞地利之功。“徂徠之松,新甫之柏”撐起了魯國巍峨宏敞的神殿,細軟的“橫山絲”織成了歷代后妃艷麗的宮裝。徂徠山年峪櫻桃,青龍頭山馬家寨香椿,古代就列為貢品,從新泰山鄉走進了皇宮紫禁。山中蘊藏的豐富礦藏,更使新泰成了“物華天寶”的名勝之區。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清·姚鼐《登泰山記》)在中華大地上大河多向東流,唯有汶水西流。“汶水凡有五:北汶、嬴汶、牟汶、柴汶、浯汶,皆源別而流同。”(晉·敦緣生《述征記》)新泰境內為柴汶。
在新泰縣城西北17公里,有一座海拔994米的大山,因其山九峰聳峙,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山。蓮花山古稱"新甫山",源於西周。當時喪國的甫國(古呂國)人,遷徒至此,故稱新甫,有新建甫國之意。蓮花山亦名宮山,當年漢武帝駐蹕新甫山尋仙,建離宮,遂更名宮山。蓮花山因山形肖岱,又稱小泰山。"新甫擁翠"作為著名景觀,列為新泰八景之首。蓮花山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資源豐富,環境優美。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徂徠之松,新甫之柏"的詩句,"煙花似錦,雲樹成叢;柏生岩而悅鳥,松蟠石似如龍。眾壑穿流,清於明鏡,雙峰並峙,列若翠屏。"古有新甫八景:新甫擁翠、仙台夕照、魯柏含潤、漢宮故跡、五松抱槐、白雲降露、古寺晚鐘、盤道連霄。蓮花山現有東、中、西三條遊覽路線,主要景點有漢武行宮、登高自卑、看天、雲門、峰迴路轉、古柏一株、十八盤、南天門、快活二里、倒三盤、蓮花坪、石樑飛瀑、兩山排闥、雲谷寺、玉皇殿、文昌閣、水簾洞、白雲洞、紅雲洞、對松山、北天門、靈寶峰、天台峰、五雲澗、一線天、子母泉、石門、太公石、太平庵、青龍潭、風動石、通天河、扇子崖、摩子坊、高泉寺、甘露堂等60餘處。
相關圖片
歷史人物
民間傳說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詩詞
開放時間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門票及優惠措施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最佳旅遊時間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交通指南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遊覽線路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飲食住宿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聯繫方式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