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50畝,人均耕地1.65畝,主要種植苞谷、洋芋、蕎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427.4畝,草地面積6109.6畝,荒山荒地422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通路等五通,全村有91戶通自來水,有62戶飲用井水,有12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9.7 %)。有178戶通電,有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話機農戶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7.1%、21.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戶(分別占總數的11.7%和7.8%)。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機車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9畝,有效灌溉率為15.1%。到2006年底,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0戶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9.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5.23萬元,占總收入的59.6%;畜牧業收24.06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0頭,肉牛114頭,肉羊565頭);第二、三產業收入7.99萬元,占總收入的7.3%;工資性收入12.17萬元,占總收入的11.1%。農民人均純收入878元,農民收入以種養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1746萬元,其中,常務外出務工人數131人(占勞動力的10%),在省內務工93人,到省外務工4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以種養產業為主,全村銷售總收入58.7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以養畜牧業為主的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50戶,鄉村人口943人,其中男性501人,女性442人。勞動力635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其中漢族693人;彝族250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55人,參合率91.5%; 享受低保8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1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26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三個自然村等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35人。
人文地理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3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1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5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07.00畝。否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後,教育城鄉差距巨大,醫療衛生條件艱苦。。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計畫加大種、養殖業發展,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勞務經濟收入。。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金源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大寨九年一貫制學校。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41人,中學生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