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奧法掘進

新奧法掘進

新奧法是套用岩體力學理論,以維護和利用圍岩的自承能力為基點,採用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為主要支護手段,及時的進行支護,控制圍岩的變形和鬆弛,使圍岩成為支護體系的組成部分,並通過對圍岩和支護的量測、監控來指導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的方法和原則。

歷史發展

新奧法掘進新奧法施工的隧道

新奧法主要創始人 L.V. 拉布采維茨在1934年就試圖將噴漿方法用於地下工程。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洛伊布爾隧道中採用了雙層薄襯砌,即先噴一層混凝土,待變形收斂後再噴一層。1944年,他發表了有關噴混凝土的論文,並指出了圍岩動態隨時間變化的重要性。1948年,又指出了量測工作的重要性1948~1953年噴混凝土在奧地利首次用於卡普倫水力發電站的默爾隧洞。最早在歐洲推廣使用錨桿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澤爾-阿爾克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1953~1955年修建普魯茨-伊姆斯特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時,按照拉布采維茨的建議,充分採用錨桿而獲得成功1957~1965年是著手發展新奧法的時期。拉布采維茨於1963年將這一方法正式命名為新奧地利隧道施工法。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壓力下隧道穩定性的理論分析,強調採用薄層支護,並及時修築仰拱以閉合襯砌的重要性。根據實驗證實,襯砌應按剪下破壞進行設計計算。奧地利的馬森貝格道路隧道由於地質不良,用比國法失敗後,改用新奧法使閉合隧道襯砌環的經驗取得成功,並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別用於地壓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爾貝格隧道。

實質

新奧法即新奧地利隧道365JT施工方法的簡稱, 原 文 是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簡稱 NATM , 新奧法概念是奧地利學者拉布西維茲(L. V. RABCEW ICZ) 教授於 50 年代提出的, 它是以隧道工程經驗和岩體力學的理論為基礎, 將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組合在一起作為主要支護手段的一種施工方法,經過一些國家的許多實踐和理論研究,於60年代取得專利權並正式命名。之後這個方法在西歐、北歐、美國和日本等許多地下工程中獲得極為迅速發 展, 已成為現代隧道工程新365JT技術標誌之一。六十年代NATM 被介紹到我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到迅速發展。至今,可以說在所有重點難點的地下工程中都離不開NATM。新奧法幾乎成為在軟弱破碎圍岩地段修築隧道的一種基本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