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就如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德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派遣了不少南極探險隊到達南極地區,而這些探險隊的目的大多是科學研究。這些探險隊到訪了不少南極地區,其中包括南冰洋、凱爾蓋朗群島、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和克羅澤群島,而他們的研究範圍涵括天文學、氣象學和水文學。他們也與其他國家的探險隊合作。隨著19世紀的結束,德國在南極地區的探險開始專注於南極洲。
德國第一次遠征南極是在1901年至1903年進行的高斯號遠征。高斯號遠征是由北極退伍軍人和地質學教授埃里希·馮·德里加爾斯基領導,並且是史上首次使用熱氣球在南極洲探險的南極遠征。探險隊亦在探險期間發現了威廉二世地。
德國第二次遠征南極是在1911年至1912年進行,由威廉·菲爾希納領導的南極洲探險。他們原本計畫橫越南極洲以了解南極洲是不是一片大陸。可是,這次遠征在開始前已經失敗了。儘管如此,探險隊仍然發現了盧伊特波爾德海岸和龍尼-菲爾希納冰架。於1937年,德國派遣了一隊捕鯨船隊到達南極洲捕鯨,並成功於1938年初回到德國。這次成功促使德國策劃第三次遠征南極。
德國第三次遠征南極
德國第三次遠征南極是在1938年至1939年進行,由納粹德國海軍船長阿爾弗雷德·里徹(Alfred Ritscher)領導的南極洲探險。是次遠征的目的是尋找一處適合作為德國捕鯨站的南極洲地區,以增加德國的鯨油產量。在當時,鯨油是生產肥皂和植物牛油最重要的原材料,而德國也是當時世上第二大挪威鯨油出產國。因此,德國不能僅僅依賴進口。另外,因為德國計畫將會在數年內與其他國家爆發戰爭,因此他們這樣做是想未雨綢繆。而遠征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建立一個德國海軍基地。
於1938年12月17日,探險隊乘坐士瓦本號開始探險。這次探險是一個秘密的探險任務。探險隊共有33名成員,而士瓦本號則有24名船員,總計有57人參與是次遠征南極。於1939年1月19日,斯瓦比亞號到達正被挪威聲稱擁有的毛德皇后地上的瑪塔公主海岸。探險隊隨即將國旗插在浮冰上,聲稱擁有此地,並將該地命名為“新士瓦本”。之後,探險隊建立了一個臨時基地,並在接連數周探索了這一帶。七幅航空攝影測量圖亦於同一時間由士瓦本號上的兩架水上飛機拍攝。這兩架水上飛機亦放置了一些刻有納粹黨徽的標記。之後,這兩架水上飛機又拍攝了逾16.000幅的照片,且部份在戰後被裡徹發布。當時,探險隊發現的席爾馬赫綠洲(Schirmacher Oasis),在現代成為了兩個研究站的所在地。
新斯瓦比亞地名
由於這一帶是由德國的探險隊發現,所以這一帶的地理特徵都是由探險隊命名。而此地的名稱“新士瓦本”至今仍被不少地圖使用。儘管如此,新士瓦本的部份地理特徵還沒有被命名,因此延至1950年代才為由約翰·謝爾德魯普·傑伯領導的英國挪威瑞典南極探險隊(NBSAE)命名。剩餘小部份的地理特徵則是於1958年至1959年期間由第六次挪威南極探險的探險隊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