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風運動

新國風運動肇始於21世紀初期,由一群熱愛國學的文化名流、平民才子共同發起。新國風運動的主旨在於復興國學,實現國學“四化”,從而促成東方文藝復興。

該辭彙有兩條含義:
一、新國風運動
2003年春季,詩人趙缺在網路詩詞論壇發表《新國風倡言》,從而發起了“新國風運動”,在當代詩壇引起了廣泛爭議。2007年起,“新國風”逐漸受到了傳統媒體的關注,《浙江日報》、《新聞午報》、《新民晚報》、《鄭州晚報》、《安慶晚報》、《華西都市報》、《中央電視台二套第一時間馬斌讀報》等媒體紛紛對新國風及趙缺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新國風運動”標誌著新時代的一種詩詞創作導向。趙缺曾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所謂新國風,大略亦如此。”“新國風運動”主張:“繼承傳統,古為今用。戮力承前,稍為啟後。”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復古運動。新國風作者堅決反對在沒有繼承好傳統文化的時候,談論改革、創新。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將前輩的東西學好,用好,才能創作出這個時代真正的經典。
參見詞條:“新國風”、“趙缺”。

二、新國風運動

即《新國風運動》——國學論著,屬於新國學辭彙。新國風運動,即《新國風宣言》,國學術語,其理論來源於王澤生所倡導的“中華辭賦革新運動”與“漢詩革新運動”。
論著:《新國風運動》
性質:人文論著
領域:新國風學科創立
作者:學者王澤生
總字數:20萬字
《新國風運動》學術目錄:
闡釋“新國風運動”涵義。
新國風是時代與國故的總特徵。
新國風、新國學之區別與聯繫。
新國風的本質與現實主義原則問題。
古典文學在當代,已演化成國學課題。
新國風文學之弊端。
創新是新國風的理論靈魂。
中社光輝道路與“三大革新運動”。
文德、網德是新國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百度百科對國學創新學說的傳播。
王澤生創作與學術思想評估。
新國風的高級意義是先進文化的反映。
闡釋“新國風運動”涵義。新國風之語法意義劃分三層:
1、文化創新:
以現實為具體材料,在學術改革中,繼承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文明,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新國風,核心詞素在於‘新“字,新乃創新、創造、革新,非為改良。古典文學在當代,已演化成國學課題。古典文學生存的艱難處境,傳統學術沒能解決之,因此有必要對傳統國學進行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個應當是當前社會的人文思潮。倡導新國風,絕非簡單的鑽故紙堆,更非復古,而是以明確的創新意識,與時代精神與時俱進。新國風,絕不是張揚狹隘的民族論,也非個人私慾的塗鴉,而是用嚴肅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審美思維。
2、文學創新:
古典文學在當代以“詩經·國風”現實主義的手法,去尋求突破。包括古典詩歌詞賦等文體,在當代繼續局部以文言的形式存在,創作出的作品,區別於古典文言作品,曰其“新國風”流派。新國風運動爆發於網路時代,新國風理論的創建者王澤生。主要文學主張:用現實主義的風格,深入生活,創作出“詩經”之國風那樣的文學作品當代的中國文化文學精品。因為,綜觀歷史,大凡有文化文學成就的人,無不都是留有名篇佳作、或宏章巨典——其主要特色,集中體現於“現實主義是浪漫主義的基礎”這一根本原則,並非指把當代詩歌改造成民謠,而是引申“國風”二字的本質屬性,從文學規律角度出發,對民族文學傳統加以創造,使其內涵更富“漢韻唐風”,以此謀求中華文學一個新高峰時代的來臨。
3、國學創新:
指中社學者所進行的大膽的文化文學國學課題創新活動,所形成的理論圈的總“稱謂”。國學創新之學術風格與特點,實事求是,現實主義治學特色。新國風是當代 “王澤生學術思想”不斷勇於創新的產物。新國風運動,在當代學術領域,主要代表性人物有:易中天、于丹、王澤生等一大批學者對中華傳統文明的深入科研與探索。
新國風運動,其本質屬性的在於創新的同時,也側重傳統文學與文化的科學的、批判的繼承,以體現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那么,也就是說文學在國學領域的創新,既能承接為一種社會思潮,又能為國學創新尋到發展的突破點。譬如,辭賦文學與古典詩歌的結合,就可驗證這一原則。中社王澤生,對“樂府三絕”的成功創造,就是典型的文學實踐——其《木蘭賦》大大拓展了《木蘭辭》的意境;其《羅敷賦》(或稱《陌上桑賦》)深入挖掘了合理構思,具有推辯色彩。
新國風運動,從辭賦革新領域崛起。這場運動不但以中華辭賦革新運動為爆發點,更連續地蔓延到“駢文改革、漢詩創新運動、新古文運動、國學創新與國學理論創新”,同時也催生了辭賦漢學新古文學科、新國風學等獨立的或邊緣交叉的學科。而新國風學則是“辭賦漢學、新古文學科、新國風”等系列學術模組的總稱。因此,新國風不能夠稱呼為“新國學”。新國風主要集中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精髓繼承與創新,但絕非徹頭徹尾的復古主義、擬古主義等單純的、孤立的、赤裸的、形上學的“極端主義論調”。新國風是個科學的、客觀的學術思想體系,既不可單純割裂開來,又不可以偏求全。新國風學,堅持兩點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觀。
新國風運動,是文化現象的客觀存在。新國風學最著名的成就集中在當代學者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比如“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解讀莊子”等等。央視“百家講壇”的影響力與覆蓋力度非常人所能相比,“百家講壇”造就了一大批學術明星,在講學之後,學者們的講義被幾度出版,走俏過內外。這種現象,說明了國學熱度在繼續迅速膨脹,其張力作用在傳統文學領域,為古典文學的延續與創新提供了原動力。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一系列客觀地對古典文學改革的思想與主張相繼出籠,雖未形成大面積效應,可生活在網路里的一些現實中的“先進的中國人”敢於實踐,敢為天下先,如果說吃螃蟹般“復古必亡”而存其風險,恰恰王澤生則主張不復古,而是繼承中求“新”。因此,無論文化思潮是否繁榮於學術高層領域,還是文學思潮爆發於小人物階層,兩者所透視的文化現象,應當萬變不離其中——中華文明在不斷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從來沒丟棄其源頭,從未舍其源而誤改流向。學術明星,重現了歷史經典當代之生命力;小人物王澤生則首當其衝擔負起古典文學革新的課題,不斷為之呼籲。
新國風學科的本質。新國風學,概括了時代與國故的創新總特徵,推演了“古典文學、傳統文化、國學”的在當代社會的總特徵。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指出,有什麼樣的階級立場就有什麼樣的文藝。也可以這樣強調:有什麼樣的創新就有什麼樣的新國風。新國風學有其發展創新,非重複古人的思想,有時代觀點在其中。傳統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正因為王澤生研究得越深入,才有新國風理論產生。舊學當革新,詩賦今朝不與昨朝同,要用辨證唯物論的發展觀來指導新國風學說實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