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七師

新四軍第七師

新四軍第七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皖江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

歷史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於皖江地區(安徽省境內長江沿岸)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19旅及挺進團,組成新四軍第7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李志高任參謀長,何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3000餘人。

第7師成立後,發動民眾,發展武裝,創建抗日根據地。4月、挺進團在宿松縣陳漢溝與第5師第14旅一部會師。5月,挺進團轉至泊湖地區,與堅持當地鬥爭的武裝會合,開闢了桐城以南遊擊區。與此同時,活動於銅陵、繁昌、蕪湖等沿江地區的中共皖南特委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也得到發展。11月,傅秋濤任第7師副師長。

反圍剿

1942年初,挺進閉突破國民黨頑軍的圍攻,返回巢(縣)無(為)根據地。部隊整編為第55、第56、第57、第58團和教導大隊。3月,孫仲德任師參謀長。此後,第7師繼續鞏固、發展巢無根據地,堅持皖南、桐(城)廬(江)地區的抗日鬥爭。4月,第56、第57團各一部,進入含山、和縣地區,與當地游擊隊合編為含和獨立閉,開闢含和游擊根據地。第57團另一部沿長江西進,在貴池、東流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第58團一部進至桐城以東地區恢復桐東遊擊根據地。至此,第7師初步打通了與第2、第6師的聯繫。

成立軍區

1943年3月,成立皖江軍區,第7師師部兼皖江軍區領導機關,部隊改編為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個支隊和1個獨立團。在巢縣(今巢湖)、無為地區挫敗了日偽軍兩次共8000餘人的“掃蕩”。7月,日偽軍從巢湖以南黃姑閘、盛家橋等地撤退,國民黨頑軍乘機進攻巢無根據地,第7師會同第2師第16團合力反擊,挫敗了頑軍的進攻,並發展了桐(城)東、桐(城)西、巢(縣)北3塊游擊區。9月,第16團劃歸第7師建制,譚希林任代師長。

整風運動

1944年,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大力發展生產。11月,在定遠縣占雞崗地區,配合第2師勝利地進行對國民黨頑軍的自衛反擊作戰,改善了皖江地區的鬥爭局面。隨後,皖南支隊主力會同當地游擊隊,進一步開展游擊戰爭,擴大游擊區。從冬季起,第7師向日偽軍展開攻勢作戰,先後攻克巢縣張家疃、無為縣塔橋等據點10餘處。

新四軍高清組圖 新四軍高清組圖

1945年2月,在銅陵、繁昌和巢縣、無為地區,粉碎了國民黨頑軍的大舉進攻,保衛了抗日根據地。4月,第7師一部東進江浦、全椒地區,連克石村廟、綽廟集等據點;第3師獨立旅奉命南下歸第7師指揮,增強了皖江地區的武裝力量。6月,以沿江支隊為基礎與原第2師第16團合編為第19旅,另以沿江獨立團和部分地方武裝,重新組建沿江支隊。

8月中旬,第7師在人民民眾的支援下舉行大反攻,先後攻克無為縣城及運漕、望城崗、雍家鎮、陶廠等據點40餘處,並一度攻入蕪湖市區,殲滅日偽軍近萬人。9月,留一部兵力於皖中,主力轉至淮南津浦路西;第3師獨立旅北返淮海地區歸建,第7師免兼皖江軍區,另建皖江軍區機關。10月,第7師在皖中的部隊奉命北撤,在定遠地區同先期到達的主力會合。部隊隨即進行整編,譚希林任師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李步新任副政治委員,孫仲德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9、第20、第21旅。同年冬,第7師北調魯南,編入山東野戰軍。

第7師在抗日戰爭中,共殲滅日偽軍2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7100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