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是在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產組織型態,是一種“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有較多公共財產為其主要特徵,實行土地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目標仍是集體化。但在如何將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提高到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經歷了激烈的爭論。山西革命老區敢為天下先,率先在晉東南地區進行合作社試點,這一舉動引起了山西省委和華北局,乃至毛澤東和劉少奇之間的激烈爭論。最後,爭論以毛澤東支持山西的做法而告終。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毛澤東特為印發決議草案寫下通知,指示全黨“把農業互助合作當作一件大事去做”。直至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先後召開四次全國互助合作會議,對決議草案幾經修改,在爭論中推動,在爭論中前進。到1955年春,全國的初級社發展到67萬個。
初級社階段是新中國剛剛成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恢復重建百廢俱興的過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形成了新中國社會總動員的浩大聲勢。那個時候,人們是真誠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愛戴新中國,熱情之高,幹勁之大,團結之緊,可謂空前。一切生產生活都是從真實的樸素愛國情懷出發,愛國豐產競賽,愛國公約,愛國衛生運動等等,無不透露著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激情和信念。
新區土改的基本路線是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堅決貫徹經濟上保存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強調“生產”與“秩序”,這與老區土改注重農民“翻身”有很大的不同。1949年9月山西省建制恢復時,全省尚有2809個村莊、263.7萬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4.3%)未進行土地改革。11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發出《關於執行華北局<新區土改決定>的指示》後,新區土改在晉中、晉南相繼分期分批開展起來。到1951年春,新區土改順利完成,山西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1.太原解放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前後歷時204天,殲敵13.5萬餘人。人民解放軍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總計傷亡4.5萬餘人。太原的解放,使華北成為鞏固的後方,為進軍大西北奠定了基礎,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對於華北全境解放、全國解放和建立新中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與此同時,太原獲得了新生,山西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這是太原解放後,解放軍隆重舉行入城儀式,受到省城各界民眾的熱烈歡迎。
2.關於晉中新區土地改革的決定
晉中新區的土地改革是在面臨閻錫山政權實行“兵農合一”的情況下進行的。為此,晉中區黨委專門作出了《關於晉中新區土地改革的決定》,對如何進行土改頒布了具體的條例。其中指出“兵農合一”制度是更加野蠻的反動的新式農奴經濟。對於這種農奴制度,必須徹底廢除,代之以沒有封建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為了徹底消滅農奴式的“兵農合一”苛政及一切封建半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決定於今冬明春在晉中新區依照我黨中央土地法大綱及華北中央局的指示徹底實行土地改革,放手發動民眾,使新解放區的農民也和老解放區的農民民眾一樣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解放。
3.榆次城關階級概況調查
這是一份土改期間有關榆次城關階級概況的調查報告,對榆次市城關的各階層戶口,如流動戶、固定戶、商業資本家、手工業資本家、小商販、地主、農民、自由職業者、逃亡戶、房主、遊民等;各階層從事各種職業,如工商業、手工業、小商販、宗教職業、二掌柜等;工商業分行,如木廠、磨坊、油坊、面鋪、糧店、茶莊、布行、古董店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其中有:張文宗:上午六時開工,下午十時停工,共十七個小時,除吃飯兩小時外,工作十五個小時。工作效率最快一個月能織二十六匹白洋布,計件工資,織一匹布工資小米五升五(市秤十六斤六兩一斗),每月掙工資小米七斗五升四,麥子七斗五升四,每月除一伙食五斗小米,其餘為工人所得。
工人有病,修理機器,不僅不算工時、不發工資,而且在工廠吃飯,還要扣飯費。每天三頓飯,小米、高粱面為主,一個月可以吃十幾頓白面,加工即吃好的。反映與要求:一、不要隨便開除工人;二、要求建立工會組織;三、有病、機器壞,不扣飯費;四、每個月有一天休息時間,不發工資飯費(現榆次已開始組織工會)。
4.徐溝縣土改後的情況
土改結束是土改運動中的最後一個階段,丈量土地、評議等級、土地分配、建立農會和各種組織團體、改造鄉村政權等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這是徐溝縣龍家營村土改後階段的實驗情況報告,詳細地記錄了土改結束後村裡的具體情況。例如在“民眾對丈量土地的要求”中寫道:在宣布平分土地政策以後,全村大部分民眾就提出丈量土地的意見。他們的理由是這個村土地畝數大小不一樣,特別是幾家地富和一部分中農的地畝大,窮人的地畝小。另外還有些黑地,如公田、廟地、戶地、學田未都掌握在上層份子手中,丈量後容易往出搞。也有的民眾說:我的地雖然是幾畝幾畝,但是被大車道、小道、河渠、壩堰、護村堰、大墳盤等占去了,不能打糧,還要出些負擔。在領導方面,沒有專人領導,今天你去明天他去,隨便更換弄的幹部,無法了解丈量中的全盤情況,所以在丈量中產生了一些問題:一是民眾的企圖:把自己的地畝數丈成實畝數,把墳盤、渠堰、壩堰、壠背等部分除了,達到他們的企圖,該除一分除成二分。二是民眾怕負擔:丈量後可以減輕負擔,這裡村本位思想很厲害,怕整個村里多負擔,這是閻匪遺留民眾的惡果。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更加組織不純,內有基督教信徒陳銘訓搞鬼起了不少的作用。丈量土地工作總的看來是失敗的。
5.交城縣土地改革
交城縣作為新區於1948年冬進行了土地改革,之後交城區黨委又專門派人到各村莊對土改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這是一位基層幹部依據區黨委擬定的調查提綱對岔口村土改狀況的考察報告。其中指出:到該村以後,首先召開了一個支部大會。全村連土改時新入黨的六個黨員共69個黨員,除支前與外出不在的,到會的不足30名。有些黨員幾次開會,就是請不到。在這個會上,我把考察材料的情形說明以後,又將區黨委附來的材料作了研究。當時在幾個老黨員的發言帶動下,他們一致認為這個材料完全反映的真實絲毫沒有意義。但為了從多方面充實材料,我又單獨吸收了幾個過去在貧農團新中農的主要人物來詳細研究。這些人主要是舊幹部,黨員最不滿的就是他們,所謂特務王來、書明,漢奸存義,鐵爐溝下窯的德義、永祥等,根據他們的反映,再對照那個材料情況,一般的是沒有大的差別,有些具體問題是有出入。如貧農團追問黨根,一個一個問黨員,都不是像反映的那樣嚴重,這些人說話不很大膽,他們是承認那時的事實,可是儘量往領導上推卸責任。據我們考查,實際那時的領導思想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我又單方召集了那些被扣黨員幹部,吸取意見,他們的情緒是更加不滿,特別是對貧農團那幾個活動最積極的仇恨很大。
6.關於新區土改中的幾個問題
新區土改與老區土改既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同時又有著很多新的特點。這是晉中二地委在土改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向晉中區黨委寫函徵求上級意見所得到的回覆,就關於劃分成份、關於解決牲口農具及必要的口糧、關於在什麼基礎上進行平分、關於鬥爭形式及如何貫徹中央關於土改的總路線與總政策等諸多問題一一作出了詳細的指示。其中關於鬥爭形式問題,指出,必須說明土改的目的是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即消滅封建地主之為階級,而不是消滅地主個人,因此,除了那些罪大惡極的為廣大民眾痛恨的反革命份子和惡霸份子可以交人民法庭嚴懲外,必須實行對一切人的寬大政策,禁止任何亂打亂殺。任何認為亂打亂殺及一切肉刑也是一種鬥爭形式的思想是錯誤的。全體農民團結起來向封建階級進行鬥爭,從經濟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政治上推翻封建統治,思想上摧毀封建思想陣地,這些豐富的鬥爭內容是貫徹在土改的每個工作步驟上的。因此來信所說訴苦、劃成份、組織貧農團新農會等工作中包合著鬥爭,並可以從中發動與組織民眾,是對的。
7.文水縣發動民眾土改運動中的幾個問題
廣大農民民眾在土改運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打破舊的村莊統治,建立新的村莊秩序和權力結構奠定了基礎。這是文水縣一區韓村如何進行土改運動的經驗報告。主要記錄了土改工作組到村後首先通過調查與宣傳找到了骨幹分子,然後以骨幹為基礎改造村政權成立了農協會,最後又藉助農協會劃清了村中不同成份的界限。
此外,還有對土改政策宣傳中存在的問題及民眾的反映作了很細緻的分析。其中有:
一、宣傳政策帶些販賣形式,將所有政策在大會上一下講完,到各種具體會議上如婦女會議、中貧農會議、小組會議等都是過來過去的一套,沒有進一步了解當地情況,各階層態度上存在顧慮,沒有民眾性的民主教育,也沒有與具體實際問題的結合教育。二、根本沒有開過貧僱農會議,從大會號召成立農協會,當時參加的有150人。經李生華提出不參加農協會是壞人,不給分地,因而全村除地富及在外經商外都參加了農協會。全村463口,就有367人參加了農協會,而領導上總結工作時承認這村已團結到94%的戶口,91%的人口。
8.土改調查零碎
這是一份交城縣西社村土改調查材料,詳細的記錄了發動民眾的經過、貧雇中農對地富階級的鬥爭和考驗、農民代表會的生產、組織貧農團、土改前後民兵的變化和整頓、鬥爭前後各階層的思想動態、改訂成份中的思想動態、鬥爭果實的分配、成立支部等問題。如在貧雇中農對地富階級的鬥爭和經驗中指出:在整理內部,進行教育,動員力量的基礎上,通過了貧僱農會議,全村農民大會,決定了開始鬥爭的對象。根據已過情形來看,基本鬥爭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硬的辦法,用於民眾痛恨的頑皮對象身上,一種虛打實招的威脅辦法,用在一般的地富身上。如地主褚清富在鬥爭頑皮的震動下,經過民眾的熱烈勸說,自動出千餘斤雜糧,九十餘塊白洋,九十餘兩大煙;富農褚清桂自動出雜糧千餘斤,白洋十七元,大煙三十餘兩。
9.清源縣的土改經驗
總結土改經驗,並將其推廣到別的農村中去,也是一種保證土改運動能夠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工作方法。這裡是一份關於清源縣仁義村土改經驗的調查報告。主要記錄了該村土改工作同志一開始對於“以貧僱農為骨幹,團結中農”的方針認識模糊,工作中不去教育與依靠貧僱農,以致走了彎路,一時無法開展工作,後經過檢討,重新依靠貧僱農,才使土改工作活躍起來的具體過程。例如,工作組到達該村後,第二天便召開了村民大會,宣傳政策,從形勢問題、成立農協、劃分成份一直講到平分土地的全部問題,整整講了一白天。第三天了解了一下,覺得三個生產委員都還是不錯,又研究下四個人,就以這七個人為基礎成立農協。當時從全村人民中研究,除十餘個可能是富農、偽村幹部、狗腿子外,其餘都召集參加了農民大會。工作組同志講了講為什麼要成立農協,如何成立農協,什麼人可以參加農協,以後便叫大家報名,所有參加開會的人都報了名,當即推舉了十五個農協委員候選人。
10.土改中幹部在執行政策上的一些問題
土改政策的執行並不只是一個上級指定、下級實施的簡單過程,而是在落實到農村社會時它又往往表現的複雜多樣,在偏差與糾偏、失衡與整頓中逐步完成的。這是太原縣土改中幹部在執行土改政策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調查報告。主要有“尾巴主義”和絕對平均主義,團結中農、“左”“右”偏向及幹部在分浮財上存在恩賜觀點等問題。在調查“尾巴主義”的問題時指出:這個問題在姚村、北大寺看的最明顯。北大寺幹部當被批評包辦民眾以後,在領導上即變成了尾巴主義。有以下事實足可證明:
甲、北大寺農協要叫一個狗腿子帶高帽子遊街,當時領導上也認為不妥當,但沒有去教育民眾加以糾正,認為這是農協會的意見作就作了吧。乙、在支前工作中,農協有幾個小組長怕抬擔架,他們就提出不抬擔架的意見,這時領導上明知小組長該去抬擔架,但也沒有駁斤。這個意見在農協會上給了人的一種不抬擔架的印象。丙、在平分土地上,本來長巷比晉祠地多,但長巷的民眾還積極要求平均晉祠地主的土地。當時領導上也知道晉祠地少,但領導上認為這是民眾意見,不分情緒就會低下去,故把晉祠的土地分了一百餘畝,造成兩村民眾的不協調。
11.晉中新區土改結束
晉中新區土改是整個山西新區土改的重要部分。這是晉中二專署民政科向上級遞交的二專署各縣土改結束材料及計畫辦法土地證情形的報告。其中指出:(1)經過土改以後的地區,貧苦民眾得到土地,分到鬥爭果實,民眾的生產情緒逐漸提高,表現在今年消滅荒地上是有很大收穫的。在全分區7個縣,共消滅老荒地42152畝,新荒地18108.95畝,熟荒地5325.3畝。(2)在春耕播種點豆上、夏鋤中,婦女兒童廣泛的參加了生產,一般的參加農業生產的,占50%左右。如晉源縣古城營301個婦女,參加到生產的182個,占60%。該縣最多的有占80%的,這樣補助了男勞動力的補助,也說明了民眾情緒的高漲。(3)經過土改後,民眾分得了土地,是很滿意的,但有些村里,幹部積極分子多分土地,分好地,民眾是有意見的。因此各縣大部分地區現在都不計畫頒發土地證,待今冬複查糾正後再發。(4)有的地區民眾對土地證是要求很快頒發,他覺得有了土地,但沒有證據,認為不可靠的。在思想上還有些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