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

《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內容簡介:新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走過了6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回顧6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我們對前輩們滿懷崇敬之情。在新的歷史階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重任在肩,要繼往開來,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努力擔負起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職責,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內容簡介

《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領導,是中宣部指定的全國七大研究基地之一。成立於1993年10月,原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黨的十五大以後,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2004年1月1日起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9年5月改為現名。
中心主要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齊全、基礎理論研究與套用對策研究並重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組織學者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宣傳工作,為推動黨的理論武裝和理論創新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
中心除自行承擔部分研究、宣傳工作外,日常工作主要依託全院,設有由25名理事組成的理事會,並聘有37名特約研究員。以機動性、突擊性工作為主,另每月編輯一期《理論研究動態》,每年編纂一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前沿報告》。在全國設有兩個調研基地。自2008年起,兼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的職能。

媒體推薦

60年來,在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黨中央領導下,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戰勝各種艱難曲折和風險考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自強不息的壯麗凱歌。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胡錦濤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會的講話

圖書目錄

代序繼承優秀傳統創造新的輝煌
——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60年的成就與啟示
第一篇 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上)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成功開創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二 新中國60年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與
基本經驗
——兼論正確認識和處理十大關係
三 新中國兩個30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四 共和國60周年感言
——從新民主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五 新中國60年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
六 新中國工業變革振興60年
七 新中國60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八 新中國60年法治建設的重大進展
九 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
十 新中國60年的反腐倡廉建設
十一 新中國多黨合作制度60年
十二 新中國60年信訪制度的歷史考察
十三 新中國60年金融法治化的歷史進程
十四 新中國社會建設60年
十五 新中國60年人口政策回顧與展望
十六 新中國60年農村變革的回顧與展望
十七 新中國60年的國防與軍隊建設
第二篇 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下)
一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60年
二 中國社會主義6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
三 新中國60年歷史唯物主義的成長和發展
四 新中國60年理論經濟學的重大進展
五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以新中國60年為視角
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七 新中國中共黨史研究60年
八 中國現代經濟史學科60年
九 新中國外交研究60年
十 新中國與聯合國關係60年
十一 堅持世代友好共創美好未來
——中俄建交60周年紀念感言
十二 新中國話劇創作60年
第三篇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一 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前景及應對建議
二 中國模式使我們在經濟危機中一枝獨秀
三 美國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四 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
五 列寧的“帝國主義腐朽論”與當代資本主義
六 當前經濟危機的馬克思主義解讀
七 後危機時代觀點全球掃描與透視
八 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安全
九 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復甦“短板”
十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境
十一 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與對策
十二 金融危機不應成為實施保護主義的藉口
十三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
——以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為視角
十四 擴大我國農村內需的困境與突破
第四篇 若干重大問題研究(上)
一 結合今天新的實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 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
三 讀書是共產黨人生命的重要組成
四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基本經驗的核心
五 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
六 審時度勢科學推進預防腐敗工作
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品格和實現途徑
八 為社會主義合法性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及其功能
九 重視調查研究積極推進理論創新
——國情調研之方法、要義淺論
十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十一 當今時代課題與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
十二 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和本質特點
十三 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再認識
十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十五 繼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第五篇 若干重大問題研究(下)
一 中國進入發展的新成長階段
——2009~2010年中國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
二 2009~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
三 生態產業發展的理論透視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建設的基本思路
四 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司法制度
五 “全球化”與當代中國宗教
六 新時期我國新聞出版領域的顯著成就和重要啟示
七 多措並舉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八 2009網路媒體:發展態勢喜人傳播景象斑斕
九 當代中國社會利益關係結構的重大變化及其影響
十 我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狀況調查
十一 解讀當前撲朔迷離的就業形勢
十二 警惕城鄉三元結構化
十三 當前社會中介組織腐敗的特點及治理思路
十四 反思哥本哈根:中國角色的再認識
十五 熱比婭與達賴背後的“文人墨客”
十六 地區性民族問題與南沙群島爭端
後記

後記

自2009年末起,我們開始著手編纂2009年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前沿報告”,前後歷時3個多月。
全書系從近300萬字各類文稿中編選而成,旨在反映2009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對相關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所進行的研究與思考。延續以往的編輯思路,全書重在突出“前沿”性,關注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重在反映研究動態,同時含有較豐富的信息量;推崇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或以小見大、研究深入的文章,具有“新”意、提出自己真知灼見的文章,文風清新、文字簡練、言之有物的文章。具體編輯時,出於全書編排的考慮,對個別文章的標題做了改動。凡正文改動之處,一律採用“減法”,即刪繁就簡,主要是刪除一些過於專業的論述和附表,包括表述繁冗、易引起誤解或歧義的字句。所有入選文章均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
李慎明同志具體主持和指導了本書的編纂工作。
程恩富同志審閱了全書目錄。
常晨同志承擔了蒐集備選文章、聯繫作者、電子排版、統一書稿體例(注釋、數字用法等)、校對等工作。侯迎欣同志參加了後期工作。遴選文章、擬定書名和篇名、編排文序、書稿修訂等工作由我承擔。清樣校對工作由我們三人共同承擔。
院科研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對該書的出版一如既往地給予了幫助和支持,在此謹表謝意。

序言

新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走過了6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回顧6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我們對前輩們滿懷崇敬之情。在新的歷史階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重任在肩,要繼往開來,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努力擔負起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職責,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一)新中國開闢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紀元
60年前新中國的誕生,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新中國的60年,是中國歷史上改天換地的6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同心同德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迅速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伴隨新中國前進的歷史腳步,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也進入了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百業俱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民眾手裡的尖銳武器”①。1956年,黨和國家組織制定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12年(1956-1967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