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

新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

新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是1954年在湖南國營三三一廠仿製成功的M-11型活塞航空發動機(國內型號50號發動機)。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增強國防實力,發展航空工業,開始引進蘇聯發動機製造技術,並在蘇聯專家幫助下仿製M-11活塞航空發動機。1954年8月16日,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這是中國工業史上重要的一天。 對於機械化設備而言,發動機是心臟部件,製造難度最大。發動機被喻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工業、經濟和國防事業的重要標誌。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國家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是發動機製造能力。

概況

蘇聯研製的M-11F活塞發動機 蘇聯研製的M-11F活塞發動機

1925-1926年,蘇聯研製出了5缸徑向飛機活塞航空發動機M-11,這是蘇聯第一台國產航空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在當時的蘇聯發動機製造領域可謂影響深遠,後來有60個型號的輕型飛機採用了М-11發動機。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在蘇聯專家幫助下製造M-11(國內型號50號發動機)活塞航空發動機。1954年8月16日,中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在湖南國營三三一廠試製成功,這是中國工業史上重要的一天。

對於機械化設備而言,發動機是心臟部件,製造難度最大。發動機被喻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工業、經濟和國防事業的重要標誌。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國家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是發動機製造能力。

研製歷史

轉向航空

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兵不血刃接管株洲。當時,在這個只有六七千人的小鎮,除了一條蕭條破敗的街道,就是在南面一個叫董家塅的山窩裡,還有一個原國民黨政府的槍械修理廠。

中南軍政委員會軍工處很快接管了該廠。然而,呈現在接管人員眼裡的可謂滿目瘡痍。早在一個月前,該廠主要成員就已逃到台灣和海南島,工廠的生產設備或運或砸,凡是能夠轉動的機械,均被破壞殆盡,僅留下5棟8000多平方米的磚木結構廠房,以及4000餘平方米的簡易宿舍。

1950年10月,從徐州兵工廠、膠東兵工廠奉命南下的數百名幹部職工陸續匯聚在這裡,點燃了株洲現代工業文明的火種——一個專門修理、生產迫擊炮彈的“七一”兵工廠應運而生;1951年1月,更名為保密代號 “282廠”;同年10月,隨著朝鮮戰場上空中爭奪戰的升級,迫擊炮彈生產任務和“282廠”的名稱一起轉移到了湘潭,成為江南機械(集團)公司的前身;這裡則被重新定名為保密代號“331廠”(南方公司前身),任務也調整為儘快修理蘇制M—11航空發動機,為飛機提供“心臟”,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

據當時參加創建工作的原五一一廠副總工程師劉古新回憶:

淮海戰役勝利後,在1949年的3月間,蘇北軍區軍工部及其所屬兵工廠,會同山東膠東軍分區、魯南軍分區等兵工廠,在山東省徐州市(徐州當時屬山東省)成立了山東省第三兵工廠,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生產了60、82迫擊炮彈,支援前線。後因國民黨飛機經常來徐州轟炸,第三兵工廠由中央決定,全部搬遷到湖南株洲,離株洲約四公里的叫董家鍛的山區。該廠首先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叫七一兵工廠,然後由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領導改名為二八二兵工廠,並準備仍然生產炮彈為主。

1951年七月間,在第二機械工業部領導下,將二八二兵工廠分成二八二工廠和三三一廠。二八二廠遷出株洲,大部分人員及設備留在株洲三三一廠。在二機部四局的領導下,三三一廠成為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同南昌三二○廠配套生產飛機 。

中國首批興建的六大航空工廠之一,就這樣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開始了艱苦創業的征程。

蘇聯專家

1952年7月,為了將一個簡陋的工廠興建為中國第一家航空發動機廠,第二機械工業部先後調配30名地縣級幹部、14名蘇聯專家、842名大中專畢業生和300多名生產骨幹,來充實工廠科研生產力量,使得全廠職工總數很快達到2000多人;而科研技術人員,更是占了當時株洲人才總量的“半壁江山”。

年近8旬的原南方公司副總工程師羅廣源,對50多年前的一些往事,依然記憶猶新:“那時蘇聯專家組的總顧問,是蘇聯紅軍的一位師政委;副總顧問則是廠址在烏克蘭的一家航空發動機廠的總工程師。所有已婚的專家,都把家屬帶到株洲。所以當時廠里條件最好的房子,就是現在中華村仍然保留著的蘇聯專家樓。”

1954年1月,時任二機部部長趙爾陸批准331廠試製M—11發動機(國內型號為50號機),並撥付試製費用53.5萬元。僅僅參加工作1年半時間的羅廣源,被廠里選派為技術負責人,與幾位保密、保衛幹部一起,趕赴北京去接收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當時資料太多,只好挑急缺、有用的資料裝了8個箱子,從北京包了一節軟臥車廂運回來。但由於當時長江阻隔,車到武漢,被迫採取螞蟻搬家形式,將資料通過浮橋轉運,再坐火車拉到株洲 。“

試製成功

株洲331廠仿製M-11活塞航空發動機 株洲331廠仿製M-11活塞航空發動機

同樣來自上海的吳榮保,比羅廣源早2個多月來到董家塅這個山旮旯。作為上海工具機廠一名年輕的車工骨幹,當時正為公私合營而歡欣鼓舞,一紙通知,就讓他踏上了與航空工業結緣50多年的人生歷程。

“當時我們是邊修理,邊累積生產製造經驗。從自製一個個小零件開始,逐步掌握航空發動機零部件製造技術。到1954年4月,50號機全部資料到廠,工廠共修理M—11發動機廠575台,製造各種零組件322種,占全機零件總數的55%。而且有251種經過裝機試車或外場使用,證明質量完全可靠;因此,試製任務的關鍵,是要生產出合格的曲軸、中機匣、主聯桿、分氣凸輪軸等117種新的零組件。”

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生產攻堅戰全面打響,廠里成立了由總工程師領導下的“四師一長”(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總冶金師、總檢驗師、生產廠長)生產技術指揮中心,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連幫助突破分氣凸輪軸加工關鍵的2位蘇聯專家,也是連續10幾個晝夜緊盯生產現場;眾多一線生產骨幹更是 “任務不完,不出工房”。

中蘇科研人員在試車台前合影 中蘇科研人員在試車台前合影

曾擔任南方公司總生產長的吳榮保回憶說,自己當時是幹完車工乾鏜工,每天只睡4-5個小時,可依然精神飽滿。“每天加班到深夜,食堂給大家送來一份豬肝湯,2根油條或是一個包子,吃完感覺滿口生香,心裡都是熱乎乎的。”

二機部規定的試製期限為1955年9月底,但到1954年7月26日,12台發動機的零組件,就全部保質保量生產出來;夜以繼日3天奮戰,首批3台發動機於7月29日總裝完工。8月12日,廠內檢驗試車一切順利。8月25日,由國家鑑定委員會簽署試車鑑定書:抽取03號發動機運轉225小時45分,整個過程未發生異常情況,工作正常,符合技術條件規定。全廠沸騰了,中國人自己製造的飛機 “心臟”,終於可以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之上!

新中國航空史上嶄新一頁“翻開”的時間,比國家計畫整整提前了13個月 。

突破難關

中國仿製成功的M-11活塞發動機 中國仿製成功的M-11活塞發動機

據劉古新回憶:四局確定三三一廠首先試生產AK-50空壓機,並準備生產M-11飛機發動機。不久,大批蘇聯專家及技術資料來廠。工廠採取了邊基建邊生產準備的方針,我們日以繼夜地投入了工藝及工裝的設計工作(我當時是工裝設計員)。在邊製造工裝的同時投入了零件的試生產,在試生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技術難題,也一一得到解決。

1952年,我在三三一廠的工藝科調到冶金科,在技術上擔任零件的鑄模設計,並跟隨蘇聯專家及中國專家對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1953年,我作為三三一廠的代表之一,出席了老四局在北京召開的六大廠技術會議,對指導發動機試生產吸取了不少經驗,起到了指導作用。

發動機試生產,首先突出的就是發動機的主要部件如機匣等鋁合金鑄件的提供,鋁合金鑄件過去從來沒有正規生產過,是發動機生產的最大難題。三三一廠首先成立了有色鑄造車間,著手鋁合金試生產準備。首先是鑄件鋁合金金屬模具的設計,通過摸索,我們逐步掌握了根據鑄件的壁厚及鋁水凝固順序,設計了澆注系統,預留了鋁水凝固時的收縮餘量、模具的噴塗料餘量以及鑄件從模具中取出的出模角度等設計規律。掌握了模具噴塗料的種類及配方。
鋁合金熔煉配料經過多爐試驗,掌握了各元素的損耗規律,以滿足鋁合金牌號化學成分的要求。鋁合金熔煉我們首先使用的是焦炭爐,因焦炭爐溫度難於控制,然後採用了電爐熔化,電爐熔化也有個溫度控制問題及溫度表準確度的校驗等問題,這些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決。

鋁合金熔煉過程要經過純化處理,去除鋁合金熔化過程產生的雜質及吸收的氣體,以滿足鋁合金性能的要求。

鋁合金純化我們採用的氯氣,氯氣要通過硫酸去除水分,但我們在氯氣通過硫酸瓶時,瓶子突然爆炸,出了事故。也出現過金屬模具澆注鋁合金時爆炸及零件從模具中取不出來等問題。

鋁合金鑄件最易產生缺陷在冒口的最後部位,這部位的X光專用標準,是通過低倍及機械性能試樣的切取,三者試驗相結合而形成的。這個專用標準的制訂對今後標準的制訂具有指導意義。

發動機後機匣毛坯的試生產,我們首先採用了砂模鑄造,將製成的砂模放入壓力箱內,鋁水注入後封閉加空氣壓力,使其在壓力下結晶,以提高鋁合金機械性能,這是個新工藝,但我們在將鋁水注入模具加壓力時,壓力箱突然爆炸,當場炸死了一名工人,出了一次重大事故。事故後不久,二機部派了專門的調查組,進廠調查處理,分析爆炸原因。

我們通過鋁合金試生產,走過不少彎路,吸取了不少的經驗教訓,對指導我國鋁合金鑄件生產,打下了技術基礎 。

主席嘉勉

毛主席親筆簽署的嘉勉信 毛主席親筆簽署的嘉勉信

1954年8月26日,廠里隆重舉行慶祝大會,並發電報向毛主席報喜。當時的熱鬧場景,真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大家歡聚在一起,恨不得和每個人都要熱情擁抱一下。可高興勁一過,許多人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確實是太累了。”

更讓第一代航空人興奮的是,1954年10月25日,毛主席親筆簽署了對全廠職工的嘉勉信——“第二機械工業部轉國營三三一廠全體職工同志們:8月28日報告閱悉,祝賀你們試製第一批愛姆——十一型航空發動機成功的勝利。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全體職工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掌握技術和提高質量,保證完成正式生產的任務。”

裝上飛機

1954年新中國第一架飛機雅克18首飛成功 1954年新中國第一架飛機雅克18首飛成功

我國第一台航空發動機,終於在1954年7月完成,並試車成功。同時南昌三二○廠也在緊張地進行了飛機的試生產,在1954年的7月也試成了首架飛機,並安裝了三三一廠生產的發動機而試飛成功 。

1954年7月3目, 第一架初教-5(蘇聯雅克-18初級教練機的仿製機)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毛主席得知這一訊息之後,欣然在國務院起草的嘉勉信上籤上了“毛澤東”三個大字,並稱讚“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後來的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又發表了這樣的評價:“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而後,我國安裝上國產M-11活塞航空發動機的初級教練機初教-5也試飛成功 。

性能參數

安裝M-11發動機的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 安裝M-11發動機的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

M-11活塞發動機:

氣缸類型:5缸、星型

工作模式:氣冷式活塞發動機

起飛功率:118千瓦(160馬力)

整機質量:180千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