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沃克[音樂人]

斯科特·沃克[音樂人]
斯科特·沃克[音樂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斯科特·沃克的音樂生涯充滿傳奇性,《千年的老妖》就是對搖滾音樂史上這位最具影響力和謎一般的人物,一份特別遲到的關注。該片講述了從他早期在日落大道當一名臨時的貝斯手,到英國1960年代蓬勃發展的搖滾時期,作為“沃克兄弟”樂隊逐漸大紅大紫,到最後幾個十年里,由他發展而來的最驚人的聲音製造者,探索了他一生的音樂生涯和事業。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在那些高亢的民謠曲風之中——圍繞在沃克生動的男中音周圍——頓時顯得黯然失色。沃克開始了他的獨唱生涯,他自己獨特的嗓音與賈克·布萊爾Jacques Brel的聲音交相輝映。《斯科特4》這張原本給予沃克厚望的專輯,在商業上遭到失敗之後,沃克進入了一段較長的低迷時期,銷量均以失敗告終。

自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沃克的獨唱風格帶著陰沉的通常還是令人恐懼的管弦樂的印象流派,已經逐漸向現代經典音樂靠攏。在凱亞的影片中,還有一系列關於新專輯《漂流》的記錄,揭示了沃克的勤奮和非凡的工作方式:包括用豬肉的一面作為打擊樂器。

任何關於自覺嚴肅的建議,只需要看一眼沃克,他的親切、善良和風趣,就會輕而易舉把它們摧毀。他像是個隱形人一樣具有神秘性,唯一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也就只有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和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沃克表現得十分睿智、頭腦冷靜、思路明晰,總而言之是個不俗之輩。

1965年,三位美國年輕人組成的“沃克兄弟”樂隊決定赴倫敦碰碰運氣的時候,他們沒想到運氣來得那么快。當時的英國正被“披頭士狂熱”席捲,他們的單曲《Make It Easy on Yourself》仍然突破狂熱衝上排行榜的首位。1966年時,斯考特·沃克已經需要在盛名的擠壓中尋找新鮮空氣,隻身跑去懷特島學習格里高利詠嘆。

沃克的另一個啟蒙者是比利時歌手雅克·布雷爾(Jacques Brel)。後來他屢屢對採訪者提起第一次聽到布雷爾時的震撼。他在布雷爾的音樂里聽到了存在的焦慮。1981年時沃克發布了一張翻唱布雷爾作品的專輯《Scott Walker Sings Jacques Brel》,收錄1967-1969年間沃克翻唱過的布雷爾作品。在這張專輯中,沃克讓自己完美無瑕的聲音迫近懸崖邊緣,然後縱身一躍,褪去“完美”,露出筋肉和骨骼。
1967年,“沃克兄弟”解散,是斯考特·沃克主動退出。到1975年樂隊重組之前,斯考特·沃克已經獨行了很遠的距離。他的同名四部曲《Scott 1》《Scott 2》《Scott 3》《Scott 4》至今仍是流行音樂史上的另類經典。
前三張時,沃克像從前一樣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第四張卻幾乎悄無聲息。《Scott 4》的第一首歌《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來自伯格曼同名影片)後來被認為是沃克最好的歌曲之一。

1967年單飛後,斯考特·沃克總共發行了15張個人專輯,三張電影配樂專輯。越到後期,他越劍走偏鋒,但不再為名聲焦慮。《Climate of Hunter》(1984)、《Tilt》(1995)、《The Drift》(2006)、《Bish Bosch》(2012)和《Soused》(2014)是他留在實驗音樂之路上的印記。

有時候他完全放棄節奏,仿佛沐浴在天國的光輝中唱歌。有時候他讓打擊樂手敲擊奇怪的材料,比如重複擊打一塊生肉。有時候又用回傳統的鼓,任鼓點穿梭在他漫天神遊的歌聲里。他開始使用電子,但電聲從來不是主角,只是稍稍改變空間的肌理。

沃克的音樂實驗並非漫無目的。他為自己的一系列實驗音樂作品打分,《Tilt》《The Drift》《Bish Bosch》三部曲的分數一張高過一張,漸漸接近他心中的理想境界——莊嚴肅穆,一片寂靜,夜幕降臨後,森林呈現白天不曾有的熱鬧。

他的最後一張個人專輯《Soused》是與實驗金屬樂隊Sunn O)))合作完成。他們製造難以逾越的音牆,仿佛喇嘛吹奏的銅欽低吼不止。電吉他的火舌吐信,但沃克還是那個沃克,沉鬱質密的聲音和當年那位英俊的美國男生幾無差別。只不過他用一生時間告訴我們,除了優美悅耳,音樂還有如此多的可能。

主要作品

在史蒂芬·凱亞拍攝的這部記錄片中,現代音樂的神秘散發出一層層迷人的魔力。與此同時還伴有新專輯的發行,這位大隱隱於市、偶爾有所動作的出生於美國的歌手,看起來已經開始準備復出,同時根據合作者和音樂中顯著的多樣化風格,包括執行製片大衛·鮑爾在內,都足以證明沃克持久的影響力。

得到眾多音樂發燒友們的大力支持,自從1995年發行了專輯“Tilt”(一張如斯幽暗、慘白、深潛、孤絕的偉大傑作)之後,斯科特·沃克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的信徒。在他的這張新專輯中,銳意重拾Analog錄音的粗糙感覺,甚至用上不少自製樂器與物件作演奏,讓其歌曲里蟄伏著不尋常的微細音響。

忠實的老歌迷們,也許其中還有一些是從1960年代就開始崇拜他們的偶像,這次將會再次狂熱起來;而那些來不及參與開始的新歌迷們,也會因為這個男人,而及時發明創造出maverick(獨行其是者)這個術語。

關於影片

導演史蒂芬·凱亞2002年曾經執導過一部令人歡呼雀躍甚至有些瘋狂的記錄片《電影狂》(Cinemania),該片講述了在紐約五名最瘋狂的電影愛好者的故事。而這部新片的風格又是與前者截然不同。

該片由Sara Kestelman解說,影片追溯了沃克的出生地俄亥俄州,從他早期的歲月開始——照片顯示出1958年,當時14歲的他已經大紅大紫,成為年輕女孩們心中的偶像——到他在沃克兄弟三重唱中的低聲吟唱,他在1960年代中期的事業已經使得沃克兄弟成為與披頭式並駕齊驅的英國團體。

為2007年年初在英國的發行鋪路,雖然沃克在自己的國家身份沒有得到認可,使得影片在美國的發行不太看好,但可以預見該片或許能在英國影院通過發行,前景一片光明。經過電影節上的一番巡迴之後,相信影片的DVD同樣能夠欣欣向榮,因為已經許諾了其中還附帶有一些額外的採訪記錄。

在進行訪問的時候,凱亞也用了一些點金之術。當時從前的沃克兄弟其他成員大多數已經缺席的時候,凱亞就追溯過去的合作者和現在包括安吉拉·莫爾雷等人在內,其中有些是沃克1960年代的編曲者。採訪到的崇拜者有前Pulp樂隊主音Jarvis Cocker,女歌手Alison Goldfrapp,被譽為“情境音樂之父”的前衛音樂家Brian Eno,Radiohead樂隊的成員,甚至還有歌手Lulu,坦言確實曾經在1960年代與沃克有過碰撞,但對他近年來的工作卻沒有太多的震驚。

除此之外,凱亞還在片中加了一些珍貴的檔案資料,如沃克在1960年代英國廣播公司的綜藝節目上的演出。最新的歌曲都配上了Graham Wood印象派的數字動畫,雖然十分華麗,但難免還是會讓人聯想起嬉皮士時代英國廣播公司播放的那首MTV——The Old Grey Whistle Test。

雖然至今還無法洞悉沃克是怎樣度過他漫漫沉寂時光,這樣的時期每次至少都有十年:出於他們自身的原因,歌手按照自己的“吸收”只是製造出一個小心謹慎的過程。但是當他的沉默寡言已經排除了太多的自我表露,沃克在人們眼中表現出遠遠不是一個正常人,而是一個在音樂領域比任何人都要謙虛的大人物。凱亞的電影也許會使得作為一個男人和一名藝術家的沃克不再神秘,只是他神秘莫測的能量以及令人發瘋的音樂,還將完整無缺地保存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