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狀況
地形:,地形較為破碎,耕地分布在黃土梁峁和河谷兩岸,海拔1340m。
河流:境內河流屬季節性河流,平常基本乾涸,每遇暴雨河谷水流量增大,土石流較為嚴重,對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影響。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3.2℃,年降雨量500mm,全年無霜期120天,夏秋季晝夜溫差大,一般年份晚霜期在5月中旬,旱霜期在9月中旬,農作物易受霜凍。影響該村的災害性天氣按其影響程度排列為:乾旱、冰雹、霜凍、暴雨四種。
植被:自然植被種類簡單,喬木主要種類有油松、山楊、柳、柏、樺樹為主;灌木以銀橋為主。
社會經濟
2010年底,全村農業總收入1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萬元,畜牧業收入12萬元,勞動收入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0元。
種植業:以糧食為主,主要作物為玉米、穀子,其次為豆類、薯類等雜糧,正常年份糧食總產量245噸,全村人均糧食占有量588公斤。
畜牧業:隨著勞動力轉移外出和封山禁牧等政策出台,近年來養殖業數量急劇下降。畜牧業呈萎縮狀態,僅有養牛戶2戶,年存欄牛16頭;養羊戶1戶,絨山羊300餘只;養雞場一個,3000餘只雞。
工副業:主要靠勞務輸出,全村有男女全勞力490人,外出務工人員達到299人,占勞力總數的60%,從事行業主要是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年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如今勞務收入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人口素質的教育程度
人口受教育程度:據統計,該村接受教育的總計989人,其中:高中107人,國小以上882人,接受專業技能培訓172人。一是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數逐步增加,隨著農村產業化及城鎮化程度的加快,農民市場觀念逐步增強,由起初的被動培訓變為主動自願培訓,學知識,學技術積極性空前高漲。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長,文肓人口比例下降,該村受教育年限由過去的2——3年增加到4——6年;三是具有中等教育人口繼續增加,人口受教育程度向更高一級層次轉化,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專業技能掌握情況:該村366人至少掌握1——2門專業技能,占人口總數的40%,年齡在18——55歲之間,掌握的主要技能是畜牧養殖業,優良品種種植業及外出務工所需的運輸、服務、修理等技能技巧。在為農民專業技術培訓中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為農民提供培訓場所,主要是利用職業中學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為農民提供各類技術培訓場所;二是為農民提供培訓平台,利用“陽光工程”“雨露培訓”“科技入戶”等為受訓農民提供培訓補助資金技術;三是依託企業為農民開展技能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就業機會和質量。
基礎設施狀況
交通:境內有省道忻黑線穿境而過,主村交通相對便利,但村街道路面為土面,沒有硬化,給民眾的出行帶來很大不便。同時,田間路大部分為泥濘小路,不通機動車輛,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較差。
水利:村裡有人畜吃水工程一處,配套有30m3蓄水池,主要管道未覆蓋全村,利用率不好,給民眾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學校:村里1所國小,11個學生,其餘學生在縣城讀書,入學率98%。
衛生所:村里一所衛生所,面積為50m2,配備一名醫務人員,小病可在村里醫治,大病必須到縣城。全村地方病患者3人,其中肺結核2人,碘缺乏病1人。
電力:全村配套變壓器50kw,通動力線及照明線路,年人均用電量38度,但沒有路燈和其它電力設施。
通訊:全村通電話、電視,移動信號全覆蓋,通訊相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