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解釋
它本來是為了供道教的斗姆神而造的。斗姆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根據《道藏》所談,她是北斗眾星的母親,斗是她的“魄”,水是她的“精”,號為“斗母元君”。斗姆神的像是三面四首,左右各有四個臂膀。但後來斗姆閣在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說是嘉慶年間(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戲台,閣前供奉斗姆神,閣後演戲給城隍看。
斗姆閣建築為復層交叉的屋角,頗為神奇的是,乍一看是八個角,但若細數來竟有20多個角。該處外環流泉,叢蔭濃郁,別有天地。記者在二樓迴廊望去,可見北面寬7米、深2.5米古戲台的痕跡。據稱當年這裡便是絲竹齊鳴的演藝場所。
據土生土長的七寶鎮人、蒲溪書畫社副社長楊耀揚介紹說,斗姆閣旁兩古樹高分別達23.6米和18.2米,樹圍近4米粗。七寶因鎮中有流貫東西的蒲匯塘而別稱“蒲溪”,《蒲溪小志》稱其兩棵古樹“古雅絕倫,相傳為宋時物”。園林專家估測樹齡有700餘年,以此推算,這兩棵樹是在南宋末年種植的。
在《七寶地方史》和《書畫史籍》中顯示,中國書畫名人、名跡和七寶的歷史淵源甚多,一些活動就在斗姆閣附近。如大書畫家趙孟瞓喜好遊覽四方,途徑七寶作《七寶寺》五律詩一首,現得以完整保存。元代大書法家楊維楨常往來七寶小住,曾留下《宿徐九齡薌林堂》五言長詩等。這些文化史上的顯赫名人與七寶的緣分廣為流傳,專家認為他們和斗姆閣的建成發展肯定留有淵源。
七寶鎮副鎮長王儉介紹說,斗姆閣是古鎮上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在七寶鎮有一種說法,清嘉慶年間曾對斗姆閣進行過一次改變功能的重修工程。但是,至於該建築的建造年代,沒有留下任何資料。
隨著蒲溪書畫社進駐斗姆閣,相信更多專家學者將會對斗姆閣的歷史進行年代考證,以掀開遲暮“美人”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