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黑蟬

斑點黑蟬

"

斑點黒蟬

斑點黒蟬(Gaeana maculata)又稱黃點黒蟬,黃斑蟬,是同翅目蟬總科斑蟬屬昆蟲。

1.形態特徵

體長 31~27 mm ,翅展 88~106 mm。體黑色 ,被黑色絨毛 ,頭部和尾部的絨毛較長。頭冠寬於中胸背板基部 ,頭頂複眼內側有1對斑紋 ,後單眼間距小於到複眼間的距離;複眼灰褐色 ,較突出;後唇基發達 ,較突出 ,黑色 ,兩側有較淺的橫脊 ,複眼腹面與後唇基之間有 1 個大斑紋;喙管黑色 ,達後足基節。前胸背板黑色 ,無斑紋 ,短於“X”形隆起前部分。中胸背板有4個黃褐色斑紋(不同個體間斑紋形狀及顏色有差異) ,中間1對較小 ,兩側 1 對較大 , “X”形隆起兩側也有 1 對黃褐色斑紋。前、後翅不透明 ,前翅為黑褐色 ,基半部有 5 個黃色斑點 ,排成2列 ,端半部斑紋灰白色;後翅基半部斑紋黃白色且較大 ,端半部黑褐色 ,有5個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點。腹部黑色 ,第8節背板後緣黃褐色 ,尾節較細長;腹板黑色 ,下生殖板細長呈舟形。

斑點黒蟬特徵圖斑點黒蟬特徵圖
2.寄主及分布

斑點黑蟬成蟲可吸食多種闊葉樹幼嫩組織部分的汁液 ,常見的寄主有馬占相思、山烏桕、漆樹、鴨腳木、台灣相思、肉桂、橄欖、白玉蘭、桃花心木等樹種 ,其中馬占相思被害後表現特別明顯。該蟲分布範圍比較廣 ,國內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湖南、廣西、四川、雲南、香港和澳門等地 ,國外分布在緬甸、斯里蘭卡、印度 ,北部灣等。廣東省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廣州市郊區也有發現。

3.主要生物學特徵

該蟲1 a發生1次 ,其若蟲在土中生活 ,危害植物的根部 ,但一般難以發現。3月中旬至4月初成蟲出土活動 ,比同科異種的蟬類活動期早 ,在發生區樹幹基部等部位未見到成蟲羽化時蛻下的最後一層皮(即“蟬蛻” ) 。成蟲期是主要危害階段 ,其通過吸食寄主植物葉柄基部或幼嫩枝梢的營養汁液造成危害 ,被剌吸的部位留有小傷痕 ,被害後的植株地面可見大量落葉。成蟲喜歡在山腳或山窩的林間、蔭涼處群居或單個活動 ,初發生期常常十幾頭、甚至數十頭群集於同一片林間或同一植株吸食、鳴叫或靜伏 ,如 2004 年在陽春市河口鎮調查 ,發現一株剛抽梢的山烏桕(樹冠約115 m)聚集蟲口達 40 多頭。該蟲對外界反應較為敏感 ,一旦遇到人為騷擾會立即停止鳴叫或者迅速飛離。成蟲發生後期很少在嚴重危害區出現 ,主要轉移到山坳或河堤邊等地的雜木林中 ,且活動範圍較分散 ,到5月下旬後成蟲停止活動。斑點黑蟬的生物學特性亟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邦侃主編1福建昆蟲志(第二卷) [M]1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
社,19981
[2 ]周堯,姚渭1中國斑蟬族的研究[J ]1昆蟲分類學報,1985 (7) :123-
14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