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綠色。雌蟲體長 53—62 mm,雄蟲體長 50-55 mm。頭部寬圓,後綠拱形。複眼球形,外突。觸角絲狀,褐色,長於前足。前胸背板近似長方形,兩側有黑色縱紋,前方1/3處有一橫溝,背中有一縱溝。前足腿節與膠節端部褐色。中胸背板明顯長於頭與前胸之和,上有一縱脊,中胸側板平滑。前翅革質,鱗片狀,近前半有向上突出的褐色鈍角,翅面脈粗呈網紋,後翅長,伸達第五腹節中部。第八腹板端部尖,伸達第九腹節中部。臀節窄於第八腹節,背板兩側寬圓,肛上板露於臀節端葉間。產卵器外露,超過第九腹節。尾須直,圓柱形,超過臀節端部。雄蟲較雌蟲細瘦。頭部、前胸背板和前翅與雌蟲相似。中足的腿節和胚節端都暗褐色。後翅伸達第六腹節中部。腹部稍扁,末端3節膨大,平時向上翹起,第八背板後線加寬,第九背板延長,前窄後定並向上凸起,側面觀向下突出呈寬瓣狀,側線凹下,下生殖板梯形。尾須直,明顯超過臀節端部。 卵包在卵囊中,卵囊卵圓形,稍扁。平均長1. 6 5 mm,寬1.4 2mm。卵蓋頂部黑褐色,蓋緣灰白色,卵囊黑褐色,有灰白色或深色脊狀網紋,卵囊背面有長形環紋,紋中心有一黑褐小點,為卵孔所在處。 若蟲共有5齡。體長11— 4 3mm。l齡若蟲體長11mm,體淡黃色,肢體細小。齡體長14mm,體談乳黃色;3齡體長23mm,開始出現三角形翅芽,淡黃綠色。口器、觸角、備足附節與尾須淡肉紅色,體背中線米黃色;4齡體長36mm,翅芽葵扇形,體淡黃綠色,複眼黑褐色,各足附節淡紅褐色,此時可分辨兩性;5齡若蟲體長好mm,翅芽長羽毛扇狀,體淡綠色,各足爪褐色 。
生活習性
廣西博白縣1年1代,以卵越冬。3月初卵開始孵化,3月中旬為孵化盛期,4月中旬孵化結束;若蟲3月上旬到5月底危害,5月上旬開始羽化為成蟲,6月中旬到7月成蟲交尾產卵,6月下旬為產卵盛期,8月中旬成蟲終見。卵多產於上午在土表孵化。初孵化若蟲1一2天可不取食,受驚時爬行迅速,可達30cm/s,爬至樹梢靜優於剛抽出的乳黃色嫩葉背後,體貼葉片主脈,將嫩葉咬成缺刻,此時正值米推新葉剛萌發,開花盛期。2齡若蟲行動稍緩,取食乳黃嫩葉,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小孔,僅留葉脈,靜止時前足與觸角前伸。3齡若蟲攀附枝葉不動,取食嫩葉片僅留下較粗葉脈,靜止於葉片背後,身體與葉片主脈彎曲,觸角及前足平伸並稍翹起,此時米稚嫩葉盛發開始。1-3齡老蟲食量約占總含量的2%。4齡若蟲行動迅速,受驚時不活動,取食嫩葉,留下主葉脈,靜止時在葉背中間,但觸角與足常伸出葉緣外,偶棲於小枝上。5齡若蟲受驚即爬動,棲息於小技上或枝葉間,無假死現象;吃新葉和老葉,新葉被食一般不留葉脈。4—5齡若蟲食量約占總食量的10%。成蟲取食全葉、嫩梢、並咬斷葉柄,危害甚烈,取食量占此蟲一生總食量的90%;食葉總量包括咬斷脫落部分,總計24379mm2,約為中等葉片22張的總寬。成蟲於6月中旬交尾,多於白天在枝葉上進行。交尾需時5-10分鐘。交尾後2-3天開始產卵,雌成蟲爬至樹木較高處,似排糞一樣產卵,卵落於地面。每次產卵1粒,每天最多產卵8-9粒,後期產卵量少,約50天產卵完畢。每雌共產卵64一343粒。成蟲受驚,有假死下落習性,不久爬起;有向後反跳習性。飛行力弱,;一次可飛行數十厘米。
防治方法
1林業防治加強現有林撫育管理,及時間伐修校或增加林地都閉度和植物種類;設法營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地自控能力。 2人工防治3-6齡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可以人工震落捕殺之,或利用傍晚成蟲大量下樹時進行捕殺。 3生物防治加強保護利用天敵如烏、蛙、螳螂、蜘蛛、螞蟻等。越冬前後利用雨後或有露水的早晚噴撒白僵菌粉,每畝用量 1kg 4化學防治套用4 0%樂果乳油或5 0%馬拉硫磷乳油 2 0 0 0倍液、或9 0%敵百蟲或80%敵敵畏3000倍液、或10%氯氟菊酯5000倍液、或乙酸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噴殺1—4齡若蟲。鬱閉度在0.6以上的林分可用敵敵畏插管煙劑熏殺若蟲及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