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質 文學藝術辯證規律的一個術語。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同時也具有文華和質樸的含義。這一對概念最早是在孔子的《論語·雍也》中出現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但這裡講的文質關係是指人的內在思想品質與外在的禮節學問之間的關係。後來,這種關係被引申到文學創作的領域中,用來比喻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質必須以一定的文表現出來,而文又必然反映出一定的質。也就是說,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體現,而形式又總是反映一定的內容。尚質輕文,或尚文輕質,都是片面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提出了“文附質”、“質持文”、文質並茂、互為依存的觀點,並認為布文和質巾,“質”占主導地位,“文”充分表現“質”,強調在創作過程中要克服“力文造情”的形式主義傾向,堅持“為情造文”的創作原則。這在今天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相關詞條
-
《質文》
《雜文》雜誌由上海民眾雜誌公司於1935年5月創刊,共出版三期。
圖書資料 簡介 創辦之初 魯迅郭沫若為之寫稿 改名 -
質文
質文,拼為zhì wén,指其資質具有文德。
詞語解釋 相關條目 -
李質文
李質文,男,1933年7月生,四川省資陽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高級講師。
簡介 工作業績 -
黃質文
黃質文(1892~1947),廣東合浦人。廣東黃埔陸軍速成學堂畢業。
-
懷文抱質
既文飾又不虛誇,後形容人既文雅又符合禮法。
-
王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
晉朝人 南朝陳國人 北魏人 唐朝人 北宋人 -
質木無文
質木無文,拼為zhi mu wu wen,指文章或詩寫得質樸,不有意修飾.也形容為人樸實無華。
注音解釋 詞語出處 -
《又與吳質書》
《又與吳質書》是魏文帝曹丕的散文名作,是寫給文士吳質的書札,內容主要敘朋友間離合生死之情,兼有隨感式的文學評論,這是過去的書札之文所沒有的。曹丕的《又與...
原文直錄 題解註解 古文今譯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