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營鎮

文登營鎮

要說文登營還要從明代設立衛所說起。 衛所是明朝兵制的產物。朱元璋和他的高參劉基(字伯溫),對歷代兵制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創立了明代所特有的衛所兵制。

基本信息

歷史

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主要是設親兵衛。後來地盤占到那裡,就把衛設到那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基本消滅,國家基本統一,政權初步穩定,明王朝該設的衛基本都設了。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四個衛。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並派魏國公徐輝祖來山東督建。相繼設立的衛有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成)、靖海衛(榮成)、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文登營於1427年設於文登城,駐馬步兵1000餘人,與各衛策應。文登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東部沿海最高軍事機關所在地。文登營的職官“把總”“指揮”大多是將軍級,授“護國大將軍”銜,有的官至二品。文登營及各衛在抵禦倭寇對中國東部沿海的入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35年,文登營遷於城東5公里處修築了營盤。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到文登營巡視海防時,曾留下“齊東重鎮”,“東海名藩”的題詞。

過文登營

戚繼光

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又,後兩句亦作: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文登營現狀

文登營鎮地處文登市區東部,是新城區的承接點,該鎮轄76個村民委員會,人口3.07萬人,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3057公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億元,財政收入10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文登營鎮歷史悠久,鎮內發現的膠東地區最大的古猿人遺址距今達4000多年,鎮駐地是明清兩代膠東地區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天福山起義的發生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