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祁豐區文殊寺建於北魏時期,是遠近聞名的古剎。距嘉峪關市26公里、酒泉市25公里、玉門市60公里、張掖市200公里、敦煌市400公里、肅北縣500公里,交通方便。文殊寺藏廟為東納藏族各部崇奉和供養的藏傳佛教寺院。康樂寺有900多年的歷史,為康巴地區三大鼻祖寺院之一的寧瑪派(俗稱紅教)寺院。轄13個分寺,總計僧人3千多名。
索拉活佛已“轉世”至第十七世,為中國藏傳佛教史上歷史悠久,“轉世”最多的“轉世”活佛系之一,也是法位最高的活佛之一。
索拉丹貝尼瑪活佛於藏曆十六繞迥的水虎年(1963,1)12月15日9時許,降生於青海省興海縣唐乃亥草原才科家。當他出生時天空中出現彩虹等祥瑞跡象。不久,當地尋訪、認定“轉世靈童”的專家格秀阿柔等上師認為他是“轉世靈童”。接著通過一系列程式進一步認定,由青海省佛協副主席格日嘉賽及法王晉美彭次格、大法師郎知尼瑪確認為四川省甘孜州色達縣康樂寺格日扎西尼瑪十七世“轉世靈童”。於藏曆十六繞迥的土猴年10月25日被迎請到康樂寺(全稱阿交康樂赤欽寶苑昌隆寺)舉行隆重的坐床典禮,登“坐無畏獅子寶座,接受了一切法主者之權”。
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坐床”的第二年寺院停法,使他逼迫停止修習,
回家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學經和上學等。80年代初被招回原康樂寺,重新受具足戒,接受經師們的指點和傳承,系統的修習佛法,畢業於甘孜拉卜朗寺“五明”佛學院,在此期間選修藏醫,取得拉薩藏醫學院函授大學畢業證書。同時就修於甘孜大圓滿寺院,授受大圓滿“早沁”戒,受到密宗真傳。自90年代初開始長達8年的時間以一個持律者的身份,背起包裹,口誦“真言”,心作觀想,雲遊求法走遍青藏雪域高原,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朝覲佛地,祭拜山神,走串天葬台324個,修聖泉540個,彈洞持修近百次。期間,桑耶寺神山蓮花生大師曾修行過的“對鏡泉”禪修3個月,柴達木盆地諾顏洪薩閉關一年零七個月,蔡汗陶魯蓋寺閉關通誦《甘孜爾》,青海湖湖心禪定修泉一個月,持誦“魯布井”,徒步環行青海湖等湖泊。總之,索拉丹貝尼瑪活佛經過20多年的認真修習和雲遊求法修通“空心”見地。“尼瑪”皇冠的答辯大法會。索拉丹貝尼瑪活佛奪得“尼瑪”桂冠。康樂寺舉行“殊勝化身丹貝尼瑪活佛被授於佛教眾生賢無畏之法座局迷旁著”升座十三寶最高“金赤”(法座)儀式,正式成為索拉活佛等十七世喇嘛。喇嘛意為至高無尚,為本系最高導師和傳法師。
據傳,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帶著他在五台山敬請的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乘船回國,當船行至浙江普陀山東南新羅礁時,被水面上突然出現的數百朵鐵蓮花圍著,慧萼領悟,是觀世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到日本,立即祈禱應允:建“不肯去觀音院”,鐵蓮花迎面退去。慧萼帶觀音菩薩像,途經石人山,曾在文殊寺小憩。後人為紀念不肯去觀音,建庵普陀寺即今日文殊寺。寺中五株千年古老銀杏樹,枝繁葉茂,人稱活化石。濃陰庇護下的文殊寺,占地十餘畝,寺內現存的兩塊石刻《碑記》所載,該寺建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間,曾歷經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弘治丁巳年(公元1498年)、萬曆辛卯年(公元1591年)及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等數次大修,可見當時規模之大,香火之旺。
文殊寺坐落於白雲深處,四周群峰競秀,寺前一泓碧水長流,茂林修竹環繞,飛瀑流泉相伴,集雄險奇秀於一體,聚幽雅清新為一身,是石人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寺由正殿、過殿、偏殿組成,傳說文殊聖母授徒釋迦牟尼、彌勒、達摩於此並福蔭當地而得名,香火盛極一時。但真正使文殊寺聞名遐邇的,卻是寺內的5棵參天古銀杏。
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樹,雌雄異株,生命力極強,有生物界“活化石”之稱。文殊寺的銀杏樹系三雌兩雄,樹齡約在千年以上,樹高均在25—40米之間,它們各個枝幹挺拔,
綠葉婆娑,如撐開巨大的綠傘,罩下滿地濃蔭。雪壓枝頭,一片玉樹瓊花,為古樸的寺廟增添了一線風景。之後,又伴隨寺中的觀世音度過千年悲喜交加的時光,長成撥地參天的身姿。這幾棵大樹,最低者35米。其中,最大的一棵樹冠高達43米,胸圍6.85米,需幾個人手拉手方可環抱,這已經叫人稱奇了,然而尤其讓人驚奇的是,胸部有一10厘米的洞口,透過它能清楚地看到樹幹內被鋸掉過一塊長1.7、寬0.8米木板的空隙,下部留有用手掰掉過的鋸茬仍歷歷在目。一棵囫圇樹幹,中間怎能取出一塊大木板呢?據說,這是魯班的神功所為。而最小的一棵,樹圍也在5米以上。整個銀杏群虬枝盤錯,枝葉相連,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整日雲橫霧罩,蔚為壯觀。
發展概況
文殊寺據史書記載,文殊山石窟最早鑿於北朝,寺廟創於貞觀,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五代唐、宋(西夏)、元、明、清歷代開鑿、建築、塑像、彩繪,在香火鼎盛時期,前山和後山建築約三百六十餘座,七十餘院,石窟洞窟七十餘座,庵、觀、寺、院處處香菸繚
繞,殿、亭、樓、閣遍布前山後山。南北朝至隋唐以來,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藝術薈萃之地,距今約1500多年的歷史,其藝術風格與莫高窟相媲美,俗有“小西天”之美稱。據傳說文殊菩薩在此顯靈而得名。三世達賴曾來此朝拜。千佛洞、萬佛洞、奇觀駱駝峰,古建築多建在奇峰異巒之顛。1992年5月,原肅南縣祁豐區公署,祁豐區祁文藏族鄉人民政府在所在地文殊寺成功地舉辦了文殊寺第一屆文化廟會,拉開了祁豐旅遊業發展的序幕。在區公署和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牧民民眾積極投資大辦旅遊業,從剛開始的簡易布帳篷逐步發展為樓式結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固定式景點15處。80年代未期,酒泉、嘉峪關市等地的信教民眾紛紛來此投工投勞投資,補修了部分廟宇,在符合國家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規定的範圍內開展宗教信仰活動。為了規範旅遊業的管理,提高景區的旅遊品位和檔次,1995年8月肅南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文殊寺旅遊行政管理所",屬事業單位,隸屬祁豐區公署管理,具體負責景區的管理和經營。旅遊景區水、電、路、通迅,各類建築物等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有各類管理人員150餘人,講解人員5人,人文景觀3處42座廟宇,草原自然風光景觀3處,自然奇觀1處。成功舉辦文殊寺景區文化廟會14屆,接待遊客70萬人(次),其中國外遊客0.15萬人(次),旅遊業收入累計達到1250萬元。2001年國務院第五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11年榮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景點
前山景點
文殊寺前山景點距酒泉、嘉峪關23公里。南北朝至隋唐以來,藏漢傳佛教、道教等我種宗教藝術薈萃之地。距今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
文殊寺石窟群開鑿於東晉明帝太寧年間,全境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區域。早年,前山和後山的古建築約三百六十多座、七十多院,石窟七十多處,建築多在奇峰異巒之上,壯麗玄妙,堪稱奇觀,俗有"小西天"之稱。民間曾有俗語云:"先看文殊,後看敦煌",由此可以想見文殊寺石窟群舊時的輝煌。
文殊山有前山後山之分,又分為東西二溝,在東者為紅廟溝,俗稱前山,前山我們將看到萬佛洞、千佛洞、文殊菩薩殿,我們面前看到的百子樓、觀音樓、玉皇閣這是古代建築。在西者為後山溝,溝內又分南、北、中三岔,中間一岔最長,一九八一年,文殊山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國務院第五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山景點
文殊寺後山景點昔日寺廟庵觀齊全,木閣石窟同建,佛教道教共存,規模宏大,山底到頂,建築林立,石窟密布。現存古佛洞、紅鈞洞、文殊洞等多處風格獨特的石窟群,古佛塔,除阿富汗等一些阿拉伯國家外,在中國實屬罕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睡佛殿、五百羅漢堂等部分古建築得到了修復,已成為新的景觀,尤其是五百羅漢堂形象逼真,在河西獨此一家,遊客絡繹不絕,使你在尋古攬勝的同時,還能領略到藏、裕固、蒙古等民族風情,更使你留戀忘返。
羅漢堂
五百羅漢是由十八羅漢繁衍而成,在中國的不少名寺寶剎中,都能見到他們的隊伍,他們人多勢眾,熱鬧非凡,很受僧俗歡迎。羅漢遠比佛、菩薩接近民眾,五百羅漢得到了廣泛崇奉,他與十八羅漢不同,後者是實有其人,而五百羅漢多屬子虛烏有,五百之數是言其多也,並非實指。羅漢堂的來歷
關於其來歷,佛經中有的說他們是跟隨釋迦牟尼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有的說他們是參加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即和尚);還有一種說法,他們的前身是五百隻大雁,一次雁王誤入網中,獵人待要取殺,一雁在雁王前撕心裂肺的哀鳴,五百大雁亦在半空中盤旋不去,獵人大為感動,便放了雁王,這雁王即釋迦牟尼,五百雁即五百羅漢也;再有一說,他們是佛祖感召的五百強盜,放下屠刀,而成羅漢的,前兩種說法還比較可信,後幾種說法不過是在宣揚佛教的感召力而已。
羅漢堂里數羅堂
其實,五百羅漢與十八羅尖不同,後者是實有其人,而五百羅漢多屬子虛烏有。五百之數是言其多也,並非實指。
到了南宋,有個好事的高道素卻想方設法把他們一一"落實",並刻了一通《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此後,這件贗品不脛而走,各地羅尖堂五百羅漢名號,皆援用其碑。這些名號是從各經錄出的,有佛在世時的,也有費滅度以後的。雜亂無章,拼湊而成,雖無任何典據,卻大受僧俗歡迎。
羅漢遠比佛、菩薩接近民眾,五百羅漢得到了廣泛崇奉。最有名氣的當推北京的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園寺和寒山寺、武漢歸元寺、上海龍華寺、昆明筇竹寺以及廣州華林寺等。
五百羅漢像面貌各異,無一雷同,確非易事。這不能不讓人佩服雕塑家們的豐富想像和超群技藝。羅漢堂一般建於佛寺後殿的西側,獨立成院。建立此堂,所費財力甚臣,必名剎大寺方可勝任。羅漢堂一般建成平面為"田"字形的格局,正中堂供三世佛、千手觀音等。由於五百羅漢實在太多了,不好分辨,他們的洋名字,甭說俗人,即使看堂的老和尚也未必能一一謹記。這就使得一些人趁機擠進了羅漢堂,混跡其中,硬充"羅漢"來揚名立萬。
所以這位闍夜多尊者也有一臉麻子,但皇上長麻子也不同凡響,塑像上的麻子是五個一團,於是臉上布滿了"梅花"。北京碧雲寺,羅漢堂中第四百四十四破邪見尊者,頂盔貫甲、罩袍登靴,這模樣實在不像羅漢,全然是一副帝王或元帥戎裝像。這座羅漢黨建於乾隆年間,這尊"帝王羅漢",正是乾隆本人的造像。在廣州華林寺羅漢堂中,也有乾隆帝的羅漢像。
最為生動傳神的五百羅漢像,當首推昆明筇竹寺。這裡羅漢的造型極富變化,眾羅漢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慈祥的菩薩、怒目的金剛、沉思的比丘、赤腳的行者、袒腹的彌陀,皆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其中還塑造了大量"平民羅漢",有遊民、農夫、武士、儒生、長老、小販、樵夫、貧民等,甚至有皇帝乞丐平起平坐、人與動物傾心交談的形象。另外還有民間傳說人物如長手羅漢、長腳羅漢、長眉羅漢、多目羅漢等。這些佳作為清末光緒年間四川雕塑家黎廣修率徒所塑。而且黎廣修還把筇竹寺的方丈夢佛長老,自己本人乃至幾個高徒,全塑進了羅漢群里,真是好膽識,好魄力。有趣的是,這裡還有一尊耶穌羅漢,而廣州華林寺也有義大利旅行家、基督徒馬可.波羅的羅漢像。這些充分顯示了中國佛教的包容性。
據說比佛常懷慈悲之心,他名叫阿逸多,意為"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代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在中國,彌勒信仰很早就已流行。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甘肅炳靈寺石窟)。五代以後,民間還有笑口彌勒佛像。有一偈說是:"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見了此像,無不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彌勒佛像左邊為馱菩薩(又稱弗馱天),他本是婆羅門教神化中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彌勒佛像右邊為關公像,後來佛教把他作自為己的護法天王之一。
中國許多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釋迦佛左邊的就是代表東方琉璃藥師佛。佛教中守護佛法的還有二十回諸天,其中鬼子母一事最為感化人,鬼子母神在漢譯佛經中一般稱之為鬼子母,亦作歡喜母、愛子母、鬼子母原為外道鬼女,天天捕食別人的幼兒,卻對自己的孩子十分愛憐。佛陀乘鬼子母外出之際,將其幼子藏匿。鬼子母歸來不見愛子,佛陀讓她將心比心,並以因果報應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果然感化鬼子母,使其頓司前非,悔過自心,信奉佛教成了佛教中的護法天神。
二十四諸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代表溫順善良,知書賢惠,給人們帶來離苦得樂。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有時又作曼殊室利,意姆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祥瑞兆,固而得名。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庭。後隨釋迦佛滅度以後,文殊菩薩以童子形遊行於五台山,說法道場,故而五台山成了佛教的聖地,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了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乘"佛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子"王,他是智慧的化身。
十一面觀音,別名大光普照觀音,蜜號慈感金剛,密教六觀音之一,他有十一個面相,其中基本形相應是在本來的觀音像上再加十個面相,合為十一面,其上十面有人認為是佛
教所說為十二面的,但亦稱為十一面觀音,關於十一面觀音的形象,都是依各種經文記載不同而有差別。普賢菩薩梵名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是佛教。
票價
成人票:42
地圖
營業時間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