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及其缺憾

文明及其缺憾

《文明及其缺憾》是1987年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作者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卷是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和哲學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共包含四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主義的締造者。將精神分析學的原則、觀點用作解釋個人、歷史和文化現象,從而使精神分析學發展成為一種哲學人類學體系,並廣泛滲透到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在西方成為一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潮。其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釋夢》、《性論三講》、《精神分析的起源與發展》、(圖騰與禁忌)、《精神分析引論》、《文明及其缺憾》和〈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闡述了作者的文明觀,討論的中心主題是人類文明和人性本能的關係及其發展。作者認為文明意味著對人性的壓抑,但並不否認文明是人類進步的標誌和尺度,而僅僅指明它同人性本能之間實際的對抗關係,以期創造出更適合人性的文明。

第一部分內容,作者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獲取幸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由於人類發展中一部分態度或本能衝動保持不變,而另一部分卻向前發展了,所以"在精神生活中,過去的保留是一條規律而不是例外”。從人們本身的行為表現看,人生目的無疑是追求幸福,但從本質上講,人的幸福只能是一種暫時現象,人更容易體驗到痛苦。作者還列舉和分析了十幾種追求幸福的方式,其中肯定三種方式:一是藉助於本能的升華,從內部的心理方面尋找滿足,從而獨立於外部世界,二是利用可轉移性,但不脫離外部世界,而是通過與外部世界感情上的聯繫而獲得幸福;三是對美的欣賞、享受。最後得出結論:人絕對達不到快樂原則所要求的幸福,但我們仍然要努力去追求幸福;通向幸福的道路多種多樣,每個人都要尋找適合於自己的獲得幸福的特定方式;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個人的心理特性,與外部環境沒有關係,任何極端的選擇都要受到懲罰,決不可以把所有的滿足都寄托在一個抱負上。

第二部分,作者認為文明標誌著人類的進步,但卻是對人性的壓抑,文明就是“所有使我們的生活不同於我們的動物祖先的生活之成就和規則的總和"。作者列舉了文明的四種具體形態:(1)一切有助於人類改造地球使之效勞於人類生活的活動與資源;(2)美、清潔和秩序:(3)較高級的精神活動;(4)社會制度和行為規範等。作者還從兩個方面來論述文明對人性的壓抑。第一方面,文明同個人的幸福的關係。人在自然面前是一種弱勢群體,靠個體的力量簡直不能生存,必須聯合起來進行勞動以改造自然才能活下去。但是,人們的聯合是以克服個人擅自行動為前提,要求“團結一致”,人類才有可能共同生活。因此,文明產生的必然性就表明它是以犧牲個人自由為代價的。第二方面,文明對待性本能的態度。文明產生的內部根據是愛的力量,但文明與愛之間有著不可避免的裂痕,表現為:(1)家庭與個人所屬的更大的集體之間的衝突;(2)婦女與文明的對立關係;(3)文明形成的禁忌、法律和風俗必然意味著對性本能的限制和壓抑。最後,作者認為文明發展還要以對進攻本能的壓抑為基礎。

最後兩章主要討論“文明是如何具體實施對人性的壓抑,使得人的行為朝向它的目的和要求”的問題。作者回答道:“文明讓個人的進攻性轉向內部,即在個人心中建立一個力量,它以良心的形式監視著個人的進攻願望,個人只要做了壞事或僅僅萌生做壞事的慾念,它就通過內疚感來讓人產生一種對懲罰的需要,並自己懲罰自己。”“良心是超我的一個功能,內疚感則是嚴厲的超我和受制於它的自我之間的緊張關係。”內疚感的產生有一個外部影響的動機,是個人“對喪失愛的懼怕”,壞事就是“使個人受到失去愛的威脅的事物"。弗洛伊德委婉地借他人之口說,文明對人類並無太大價值,“整個努力不值得這樣勞民傷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