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宮建文帝塑像

過去,這裡曾有百姓自發塑立的建文帝像,後被毀。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是建文帝最後回到了皇宮。 同時,建文帝年紀大了,身體也很虛弱,飄泊在外,就想落葉歸根。

文昌宮建文帝塑像位於中國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古鎮磁器口。
相傳,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受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永樂皇帝)發動的"靖難之役"所逼,被迫逃出宮中,削髮為僧,四海雲遊。當其流落到今磁器口寶輪寺時,其頭髮忽然生出許多,這既喻示其復位有望,又讓其身份容易暴露,處境非常尷尬。是以,他常來文昌宮拜祭主管人間爵祿、能預知世人窮達與官運的文昌帝君,得到肯定答覆後,即雲遊而去。但最終卻因建文帝皈依佛門,生性善良,不願再次戰亂加害百姓而放棄了奪四皇位的念頭,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受到百姓喜愛。過去,這裡曾有百姓自發塑立的建文帝像,後被毀。現在,政府依傳說模樣恢復。此尊雕塑為建文帝離開磁器口時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頭上已有頭髮生出,包紮有頭巾。在正面看時,是一位滿目憂患、凝神沉思的和尚;側面看時,卻是一風骨絕佳、胸藏萬千兵馬的皇帝。所以,自建文帝後,文昌宮、寶輪寺香火漸旺,名聲大振,寶輪寺又更名為龍隱寺,磁器口亦更名為龍隱鎮。
建文帝出逃後,一直沒有下落,弄得以"清君側"打敗建文帝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晝夜寢食難安,派出各方人員到處查找建文帝下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了。據《明史》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因為有傳聞說"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鄭和出海下西洋,雖沒有找到建文帝,卻大大宣傳了中國王朝的威儀,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應該說,是我國外交史、航運史上的一件大事。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是建文帝最後回到了皇宮。那是在明正統五年(即1440年),其在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曾孫即明英宗朱祁鎮。那時,建文帝在外已輾轉流落了近40個春秋了。經過幾個朝代,朝廷已逐漸放鬆了對建文帝的戒備,建文帝公開身世之後也相對平安了。同時,建文帝年紀大了,身體也很虛弱,飄泊在外,就想落葉歸根。於是在廣西向地方長官講明其真實身份後被送入皇宮居住,最後,無疾而終,葬於西山,不樹不封。因為明成祖朱棣早已宣布建文帝死了,這時已沒法加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