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唐代文思院造鎏金朵帶銀熏爐通高29.5厘米,蓋徑25.9厘米,腹深7厘米,重5.363千克。銀板錘鍱成型,附屬檔案澆鑄,紋飾鎏金。由蓋、身兩部分組成。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蓋面高隆,呈覆碗狀,寬平折沿,與爐身口沿相扣合。蓮花形蓋鈕,鈕底鏤刻蓮瓣一周,瓣尖上翹,呈瓣狀氣孔,便於煙香外熏。蓋面飾纏枝蓮一周,五朵蓮花上各臥有一龜,龜首反顧,口銜瑞草。腹壁飾流雲紋,並鉚接五隻獸足,上部作獨角獸首。獸首之間,銷釘套接朵帶,垂於足間。做工精湛,構思巧妙,堪稱唐代金銀器的瑰寶。器內鏨刻銘文“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文思院造”等四十餘字,對研究唐代宮廷金銀作坊組織、官職設定、度量衡制度及器物定名等,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真身寶塔地宮出土。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這件唐代文思院造鎏金朵帶銀熏爐通高29.5厘米,蓋徑25.9厘米,腹深7厘米,重5.363千克。銀板錘鍱成型,附屬檔案澆鑄,紋飾鎏金。由蓋、身兩部分組成。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蓋面高隆,呈覆碗狀,寬平折沿,與爐身口沿相扣合。蓮花形蓋鈕,鈕底鏤刻蓮瓣一周,瓣尖上翹,呈瓣狀氣孔,便於煙香外熏。蓋面飾纏枝蓮一周,五朵蓮花上各臥有一龜,龜首反顧,口銜瑞草。腹壁飾流雲紋,並鉚接五隻獸足,上部作獨角獸首。獸首之間,銷釘套接朵帶,垂於足間。做工精湛,構思巧妙,堪稱唐代金銀器的瑰寶。器內鏨刻銘文“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文思院造”等四十餘字,對研究唐代宮廷金銀作坊組織、官職設定、度量衡制度及器物定名等,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真身寶塔地宮出土。現藏法門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