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文乾剛跟雕漆打了大半輩子交道。1961年,文乾剛由北京工藝美校畢業之後分配到北京雕漆廠。因為他美術基礎不錯,當時的企業領導就把他有目的地放到每道工序上去學習。開始的時候,文乾剛心裡一個勁兒尋思:怎么老讓我勞動啊?別人都在那兒搞設計或者是做其它的一項工作了。文乾剛還在不斷變換工種,幾個月換一個,一乾就是3年多。就這樣,文乾剛當學徒用了3年時間才掌握了雕漆的全部流程技藝。而一般技工,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懂一道工藝。時至今日,文乾剛讀懂了領導對他的重視,他很感謝這樣的磨練經歷,讓他對雕漆有了全面的了解,成為他今天能做起工作室的資本。
簡介
文乾剛 生於1941年10月,男,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主要作品:彌勒,北京工美公司精品獎。
哼哈金剛,北京工美公司優秀獎。
福祿壽三星,北京工美公司精品獎。
雕漆“千年一品”酒瓶,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全國獎(2001年)。
高60CM雕漆天球瓶,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金獎。
主要簡歷: 雕漆廠總工藝師職務。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珍精品、新品(新成果)鑑定評估委員。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評估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質量標準委員會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大師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生平
1961年,文乾剛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到北京雕漆廠做了一名雕漆工人。雕漆工藝十分繁瑣,每一道工藝都有專門的技術,從古至今,這些工藝都是由不同的工人完成的。文乾剛卻掌握了全部工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雕漆藝術最紅火的年代。北京雕漆廠接到的出口訂單不計其數,工人們拿的工資是當年北京市平均工資水平的3倍。文乾剛也從一名普通工人升任為總工藝美術師。
進入90年代,雕漆藝術陷入與市場脫軌的尷尬境地。北京雕漆廠100多名技術一流的雕漆匠師中只剩下15人搞雕漆。2002年,退休在家的文乾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大師心無旁騖,開始潛心研究雕漆藝術的設計和製作。也就是從2002年開始,文乾剛設計的雕漆製品連續4年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榮獲金獎。
作品
成就
今年11月份舉辦的中國藝術博覽會,工作室成員正在製作由9個部件組成的“剔紅唐人詩意五扇屏風”。屏風寬6米,高2.68米,正面是黃鶴樓、錢塘江潮等壯美景色,背面是唐代詩人的著名詩詞。整個屏風看起來,栩栩如生,立體感強,大氣恢宏。
文乾剛的作品在當代影響很大,很多作品已經被國家收藏。中南海懷仁堂里的雕漆大壁飾,發改委農業生態會議中心的壁畫……文乾剛最得意的還數在中央軍委擺放的一對高2.95米的雕漆瓶,瓶子上雕滿了牡丹花、石榴花,表現了國家“繁榮富強”的主題。文乾剛說,這對瓶子由十幾個人完成,歷時大約有10個月,瓶子上所有的花都是文乾剛自己畫的。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倔強和堅忍使他登上了雕漆技藝的頂峰,他的作品從2002年到2005年連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金獎。
原為台商所預定的雕漆作品“五龍鬧海”大盤直徑有108厘米,其圖案繁複中見其細膩,氣勢磅礴中不失祥和。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北京之際,“五龍鬧海”獲選為中國一級工藝精品,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廳,作為江澤民主席會見柯林頓的藝術陳列品。
榮譽
1997年被授予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2年起連續四屆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
2006年雕漆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事件
經濟意識拯救雕漆
上世紀50年代末,北京雕漆廠是北京工資待遇最好的企業之一,許多人都托關係走人情把自己的子女安排進廠。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北京從事雕漆工藝的有1500人。月人均獎金就有1500元,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難以想像的。“當時不僅是雕漆,北京所有從事傳統工藝美術品生產的工人日子都很好過。”文乾剛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北京工藝美術集團有自己的企業、學校,產品在國際國內屢獲大獎,能獲得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人光榮得不得了。大家好像根本沒有想過生存、發展的問題,每天都有數不完的活計要做,而且都是要出口的。”
20世紀80年代初是北京雕漆最紅火的年代,那時候出口訂單非常多,為國家創收大量外匯。當時作為廠總工藝美術師的文乾剛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設計了大量的精品。他回憶說,當年雕漆廠擺滿了各種尺寸的馬,外貿公司說“有多少要多少”,工人加班加點做,他戲稱“都成了馬圈了”。但是宮廷貴器進入尋常百姓家,似乎並沒有讓它的路越走越寬。
言論
文乾剛:雕漆的一個具體的名字就是叫剔紅,雕漆是個統稱。這個漆什麼顏色都不加,乾燥之後它是黑色,那么如果裡面要加顏色呢,它有一定的限度要求,就是不是所有的顏料都能夠用漆去調和的,那么它只能用比較化學性穩定的礦物類顏料。中國是個尤其喜歡紅色的一個民族,不但老百姓喜歡,皇帝也喜歡。早期開始入漆,能夠入漆的顏料紅色應該是首選,而且有一個最穩定的礦物,就是硃砂。給人類提供能夠往漆里兌的這么一種天然礦物原料。但是硃砂非常昂貴,只有皇帝使得起 ,拿它當顏料,我在年輕的時候,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曾經下過很大的工夫,想要創造其它顏色,但是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呢當時就覺得不像,不像。到了五十歲左右的時候才徹底明白了,所謂的不像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不像,不像傳統文化,感覺到就是驢唇不對馬嘴,不像雕漆。
評價
他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因難耐寂寞而改行,而是帶領幾位老同事建起了一個小工作室,為的就是讓傳承了1000多年的老工藝不失傳。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倔強和堅忍使他登上了雕漆技藝的頂峰,他的作品從2002年到2005年連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金獎......
作為北京雕漆界泰斗級人物,文乾剛大師的工作室卻是想像不到的擁擠狹小。在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兩棟樓的夾角處,這條過道和兩間小屋便是大師從事創作和延續老手藝的唯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