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介社會

數字媒介社會

《數字媒介社會》是200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水越伸。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新聞學與傳播學譯叢

平裝: 182頁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7066847

條形碼: 9787307066847

商品尺寸: 23 x 16 x 1 cm

商品重量: 240 g

ASIN: B001TZUH80

內容簡介

《數字媒介社會》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交界處,回顧過去、面向未來,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時空演進過程。與20世紀尼葛洛龐帝風靡一時的《數位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數字媒介社會》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四維”空間,作者將媒介技術的套用置於歷史的曲線上,並為其勾勒出一個宏大的社會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者從五個方面描繪並闡釋了數位技術條件下的媒介社會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水越伸 譯者:冉華 於小川 合著者:李國勝

水越伸,筑波大學比較文化專業畢業。1989年任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現在更名為社會隋報研究所)助教,1993年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副教授,1996-199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任客座研究員,現任東京大學情報學環·跨學科信息學府準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媒介的生成:美國廣播發展史》、《20世紀的媒介:近代的電子媒介》等。

目錄

中文版作者自序

譯者序

緒論 立足未來,回顧歷史

1 網路未來100年遐想

2 社會媒介理論的對抗力

(1) 作為研究課題的社會媒介理論

(2) 信息技術、媒介和社會

3 歷史中的數字媒介

(1) 電子媒介爆炸與數字媒介浪潮

(2) 幫助解讀歷史性圖景的輔助線

4 關注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類圖景:取景與構圖

第一章 媒介是玩具

1 無線電波與無線少年

(1) 20世紀初的無線想像力

(2) 無線電的大眾媒介化發展——無線廣播

2 個人電腦、電子遊戲和黑客

3 媒介文化的遊戲性

(1) 邊緣藝術與遊戲

(2) 數字玩具的兩重性

4 探索新的人類與媒介關係

(1) 驚嘆動畫盤與連動漫畫:岩井俊雄的腳印

(2) 公共領域:媒介的群落生境

第二章 媒介素養與人類景觀的迴轉

1 何謂媒介讀寫能力

2 綜合的媒介素養

3媒介素養理論的譜系

(1) 大眾媒介批判的理論與實踐

(2) 學校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3) 信息產業結構組織:生產與消費

4 媒介素養理論的核心問題

5 數字信息化與媒介素養的影響半徑

第三章 新媒介表現者與新聞傳播

1 DV影像新聞:新的報導模式

(1) DV影像新聞的開端

(2) DV影像新聞與大眾媒介

2 線上新聞與編輯活動的演變

(1) 激活:基於網際網路的編輯活動

(2) 線上新聞工作者的相貌

(3) “Hyper Story”與新聞報導的自我認知

3 從根本上質問日本的媒介

(1) “大眾媒介中心說”與“數字意識形態”

(2) 再問新聞工作者與大眾媒介事業機構的關係

(3) 新聞報導主體換位的可能性

4 媒介表現者與新聞報導

(1) 作為媒介表現者的民眾的覺醒

(2) 對多層次新聞概念的再構築

5 走向多層的公共領域

第四章 跨越國境的亞洲媒介

1 亞洲的媒介、媒介的亞洲

2 媒介發展變革的實踐與言說

3 跨越國境的小故事

(1) 都市的消費文化與亞洲電影

(2) 亞文化的線上雜誌

(3) 起步於亞洲的風格

4 數位化與具邊緣性和多樣性的文化

5 為了打開日本的亞洲之門

(1) 探尋多文化的、綜合的媒介素養

(2) 媒介生態群境的形成

第五章 數字媒介與公共領域

1 21世紀前半期的媒介與社會

(1) 關於數字信息化的大敘事

(2) 草根階層的小敘事

2 數字媒介的社會特性

(1) 技術革命與日常化的“版本升級”

(2) 媒介素養的政治性

3 制度性思考與媒介理論實踐

4 網際網路的大眾化現象

(1) 大眾媒介化的網際網路

(2) 政治經濟維度的網際網路技術

5 表現欲與共鳴

(1) 表現欲與邊緣性

(2) 共鳴與共同體

第六章 媒介表現、學習與素養——跨學科研究的新嘗試

1 日本媒介社會的走向

(1) 國民媒介文化的崩潰與表現欲

(2) 東亞的多文化綜合媒介文化與共鳴

2 通往媒介表現、學習與素養的實踐之路

(1) 數字媒介社會中的行會聯盟

(2) 媒介的遊戲、素養與實踐

(3) 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序言

這本《數字媒介社會》(新版)作為國家級研究課題“媒介化社會”的一環,將由中國武漢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作為筆者,我實在喜出望外,因為由出身名門的高校出版社出版發行,閱讀拙作的讀者將會更多。

在此,謹向承擔了翻譯工作的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冉華教授、於小川博士,以及負責審校的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的李國勝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此外,武漢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日本岩波書店的岩永泰造先生以及信息通信經濟研究所的劉雪雁女士都為拙作的翻譯出版工作而辛苦奔波,在此向他們以及所有的參與者表示深切的感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