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
fūtiē
ㄈㄨㄊㄧㄝ
解釋
[apply;stick]敷布貼上
敷貼,即膏藥產品,採用無紡布的材料,將中藥膏體塗抹於無紡布之上,貼於患者患處,通過皮膚的吸收作用,發揮藥效,減輕患者傷痛。
敷貼法
敷貼法又稱外敷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並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狀製劑,敷貼於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此法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敷貼法就已經出現。如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用地膽等藥外敷“牡痔”;《內經》也有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的記載。晉、唐以後,隨著針灸學的迅速發展,一些醫家把外敷法和經絡孔穴的特殊功能結合起來套用,創造了穴位敷藥法,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藥法有了進一步發展,套用範圍不斷擴大,如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貼藥療法,其中如吳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至今仍沿用;清•吳尚先廣泛蒐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經驗,在《理瀹駢文》中載有外敷方藥近200首,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證幾十個。50年代後,敷貼法發展迅速,醫藥工作者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黃分別外貼阿是穴治療闌尾炎或炎性腫塊;用蓖麻子仁搗爛,敷頭頂部百會穴,治子宮下垂及脫肛等。與此同時,科研人員還不斷探索穴位敷貼的治病機理,使之更加完善。
詳見詞條:敷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