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29.82 平方公里,海拔1,304.90米,年平均氣溫17.80 ℃,年降水量1,330.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柑桔、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900.00 畝,人均耕地1.1 畝,林地106,000.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53.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855.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00.00 畝(其中:1,690.00 畝,地 1,210.00 畝),人均耕地 1.06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06,000.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000.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5.97 畝,主要種植 茶葉、柑桔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500.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300.00 畝;其他面積 85,327.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816戶通自來水,有8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78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 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全村共擁有汽車 34 輛,拖拉機 473 輛,機車 46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700.0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700.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56 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464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78 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村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10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 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14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61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8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柑桔,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582.76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5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柑桔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柑桔 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8869戶,共鄉村人口3321人,其中男性1665人,女性1656人。其中農業人口 3146人,勞動力215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855人,彝族889 人, 傣族67 人,其他民族203 人。到2010年底,全村享受低保 74 人,人五保戶2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1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8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18人,距離思茅區第六中學12.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0 人,其中小學生144人,中學生6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571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766.00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500.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 3.45 萬元,有固定資產58.69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1.5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5 人,少數民族黨員45人,其中男黨員71人、女黨員14 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 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 個,共有團員76人。
人文地理
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等。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村委會搬遷建設問題;300畝大棚蔬菜基地。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今後對種養植業大戶的投入,小水窖建設500個,田改魚塘800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