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本堂

敦本堂

敦倫堂為姓氏堂號,例如:張氏、聶氏、吳氏、黃氏、彭氏、劉氏、成氏、秦氏、周氏、呂氏、馬氏、余氏等。分布全國各地。也有為姓氏宗祠名:例如:趙氏、張氏、朱氏等

聶氏

簡介

安徽六安壽縣聶氏:明成祖年間,始遷祖聶九功挈弟及家眷從山東棗林莊遷移壽縣張李鄉聶家台落籍定居,至今600多年了。我支已在壽縣霍邱繁衍二十一代,

排行詩

舊派:

林修成雲桂,維宗盛世傳,紹芬方學典,德厚慶多全。昌浩良泰裕,景康正家先 群潤聚賢坤,善純光漢元,尊延宏祖范,文耕義濟田.安本瑞仁業,匡輝君華蘭”【河東郡敦倫堂】

趙氏

敦本堂,始遷祖:趙孟倫為趙匡胤第十三世孫。元季自諸暨遷餘姚孝義鄉長冷之西滸(今慈谿周巷鎮長冷村)《長冷趙氏宗譜》現藏“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孤山古籍館)”(缺卷3) 。

新新趙家村應為趙匡胤的後裔,老方橋趙堰村應為趙匡義的後裔。

燕王傳翼王趙惟吉,

而廬江候趙守度,

而嘉國公趙世括,

而房國公趙令稼,

而周王趙子爽,子爽二子,

次伯和,扈駕南渡,

自臨安而寓紹興西門,

尋再徙諸暨義安鄉。

——摘自《趙氏清門宗譜》

汪氏

汪氏宗祠,位於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汪山村。因祠內供奉唐越國公汪華神像,又稱越國公祠。始建於明代,後歷代修葺,是浙江境內目前最大的越國公祠。

鮑氏

安徽歙縣棠樾敦倫堂,又稱鮑氏支祠,俗稱男祠。三進五開間,享堂構築宏敞,用材碩大,氣勢恢宏;祠內有義田規條碑和嘉慶皇帝上諭碑等17方碑刻。

朱氏

廣西博白紫陽朱氏:始遷祖朱洪芳,為報先人之德,我祠祖宗在明朝期間,建祠宇於大山腳之鞍子嶺背,座東北向西南,由於明堂狹窄,龍脈不清,進行拆遷,改建於蓮湖旁(即是現今東平鎮富山落馬嶺村),酉山卯向。民國初年,凡到祖祠之堪與及鄰親之老者,皆言吾祠之地龍脈有力,沙局分明,無穿無破,是興旺之地,就是字向未正。族中老者,亦有所感。於民國十二年重修,改為庚甲兼酉卯,即今之字向。吾敦倫堂(造化祠)自始遷祖景超公遷徙博邑,擇居造化,開基創業,已傳二十餘代,裔孫在廣西、廣東以及海外繁洐,枝繁葉茂。

排行詩

舊派:洪(景)興司泰、日欽仕存、文珍宗德、運,名榮上國、安遠澤長、承祖基業、奕世其昌。

新派:積善衍慶、景福貽康、培立賢能、家氣顯揚。

始遷祖世系

熹一野一銍一濂一棐一炳任一萬四郎一念九郎一茂九一德旻一允貞一伯寬一友通、友信、友輝、友達一洪芳(博白造化始遷祖)

黃氏

安徽肥東東鄉我黃氏始祖貴公,於明朝洪武二年,自江西九江府德化縣(星子鄰縣,星子縣在廬山南麓,縣西有黃老門,據說黃家祠廟今尚存。)遷居肥東,曾遍歷城鄉,至肥東峴山(今萬松行政村),察為聚族善地,乃卜居於此。此處峰巒綿延,林木蔥蘢,澗壑瀠洄,地沃產豐。東南鄰柘皋,歷史悠久,皋陶後裔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國;西麵店埠,樓房櫛比,曹操兵馬曾駐足於此;南聳浮槎山,乳泉淙淙,歐陽修留有美文;北瀕岱山湖,波光粼粼,古聖賢尚存遺蹟。湖光山色皆美,地靈人傑薈萃。後又遷址小板橋村,修建黃氏祠堂曰“敦倫堂”,以前人稱“板橋黃”,是以地命名,正式名稱應稱“黃氏敦倫堂”。

排行詩:崇倫尚智,振華俊良;寬和懷仁,裕民阜康。

張氏

湖北省新洲區辛沖鎮

我族遠祖寧公,於唐代建中年間由東都洛陽遷至江西武寧。寧公之後裔林公,居江西樂平,其子興三公子黃岡為官(新洲原屬黃岡縣).興三公長子祖一公定居柳林之板橋畈(今屬新洲區辛沖鎮)。【張氏宗祠】《張氏家譜》

排行詩:本立道乃生養裕際文明

浙江馬金鎮高韓村

張氏宗祠位於浙江馬金鎮高韓村內,屬於清代,是第二批縣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呈縱長方形,尚存兩進。第一進有歇山頂戲台。第二進五間,通面闊18.4米,通進深9.05米。明、次間兩縫五架前卷棚後單步梁,月梁兩端用雀替承托。牛腿雕刻龍、獅。瓜楞形或鼓形柱礎,下置覆盆。硬山頂。

查《張氏宗譜》首卷,發現節錄有班固《漢書》的“張良傳”,並記載高韓村內建有張良家廟。由此得知這裡的村民原是漢張良的後代。《張良傳》載:“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高韓”村名因此而得。這樣看來高韓村與漢留侯張良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宗祠大門前有一座清代張氏墓。【張氏宗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