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樗

拼音

sàn chū

注音

ㄙㄢˋ ㄔㄨ

引證解釋

1、不成材之樗木。比喻無用之人。常用作自謙之辭。語本《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唐·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 賓王散樗易朽,蟠木難容。” 明·屠隆 《彩毫記·歸隱林泉》:“下官出山潦草,隱志不堅,立朝散樗,勛名未立,負媿良多。” 或指不願為世俗做事。唐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2、植物部:木本“樗櫟”。樗和櫟指兩種樹名,古人認為這兩種樹的質地都不好,不能成材。
3、人事部:形容一個人狂放“樗散”。指不願為世俗做事。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