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四川遂寧兩所中學系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辦學校,並核准了高昂的學費收取,引起當地民眾普遍的質疑。經媒體調查,當地教育局長任董事長的公司收購了學校,悄然完成了“改制”。內容簡介
這樣的遂寧教育“改制”,正是中國教育“私有化”的代表性案例。這符合“半夜摘柿子,照著軟的捏”的媒體法則。事實上,同樣的改革,在中國的省級以上的城市早已深入展開,或者進行完畢。而檢索前幾年的媒體,幾乎找不到像樣的報導。現在這股浪潮正向省以下的城市推進。遂寧應該只是眾多相機而動的地級城市中的一個。可是,媒體對地市級城市卻是可以發揮主動性的。於是,遂寧從上級城市複製而來的“教改”,就擺上了公共祭壇。這就出現了兩個情況:一是明擺著國有產權轉移,可同時,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會覺得委屈,正如遂寧市國資委和教育局回應媒體所說,他們的改制“符合政策”,“沒有問題”。事件報告
從相關政策和體制所推崇的改革邏輯,遂寧當局可以這么辯護。遂寧的故事大致是這樣敘述的: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兩所公立中學“借款”給某人,此人利用這筆資金成立了一家公司並收購了這兩所學校。而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就是這兩所學校的行政管理當局的長官——遂寧市教育局長;公司的總經理,則是其中一所公立學校的校長。於是,這兩所學校搖身一變,成為“民辦”。這就是“遂寧教改模式”。但跟業已完成的大多數城市的中國小教育體制改革相比,它們不僅本質一致,甚至連“教育局長”、“離職或退休的原教育局長”當董事長的公司“收購”重點學校;甚至“重點學校校長”、“離職退休的原重點中學校長”當總經理或校長的“模式”,都無獨有偶。它們可能是某公立“重點學校”的“分校”,或者是“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學校。而“互助”是官方的註冊。出示給公眾的馬甲,往往是“××外國語學校”,“××實驗學校”(這裡的××代表公立重點中學的名字)。這股民營化的浪潮已經做到了跟城市的擴張同步,以至中國急劇擴張的城市新區,再也找不到傳統上以阿拉伯數字編序的新創辦中國小。“遂寧教改”是因為有人在網上驚呼它造成“流失”國有資產十幾億元而驚動世人的。從國資的角度看“教改”,算是抓住了本質。說到底這不過是國有資源私有化的故事。從操作的步驟、手法和實施邏輯看,它跟許多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模式如出一轍。有什麼跡象表明他們看重的是“教育”而不是“國資”?
但“教育私有化”應該有它自身的特點。首先是土地資源。說“遂寧教改”流失國資十幾億,這大約是把土地資產算進去了。國家對教育的土地投入,是公益性的劃撥,是不算市場價的,遂寧也是這樣操作的。所以,按國家法律和政策,是計算不出“教育改制”的國有資產到底流失沒有、流失多少的。當然,人們會相信,遂寧這兩塊“民營學校”所取得的土地,事實上也就是該教育集團的董事長,即現教育局長先生的了;然後是學費收入。國家對民辦教育的營利性,是有約束的,出資人只能取得“合理回報”。而兩所成為民營學校的收費標準,已經到了當地平民子弟望而卻步的地步,但它卻是物價局核准的價格——缺乏約束的資本猙獰面目,急不可耐顯露了出來。如果“教改”真的是為教育而改,到這種時候,也應該止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