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由來
明清兩代的揚州教場,是駐軍的練兵場。明代揚州設有衛所指揮使司,衛所的軍士於教場輪番演練。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操練場地占地108畝。在教場裡曾經有一座高大的牌樓,上面嵌有“我武維揚”四個大字。1556年開始,揚州新城建立以後,武務日漸廢弛,教練之舉亦不常有,教場的範圍日漸縮小。 當時並沒有教場街,直到康熙南巡時,徽商汪簡臣捐修街道,打通了南北通道。此條街道也因其西邊的教場而得名,被命名為教場街。到了清代中葉以後,這裡逐漸發展成為揚州的商業、文化、遊樂之地。
教場街其實並非是對一條街的稱謂,而是這裡四通八達的街坊區的總稱。“在教場環周有十一二條街巷,有雀籠巷、碧螺春巷、漆貨巷等等。”可以說,教場就是揚州獨一份兒的“迷魂陣”般的街坊區,穿街走巷,別有一番樂趣。走在街區長短不一的巷道內,還能看到一些已拆除街巷的名字。
過去在這條街的南北兩頭,各豎立著一座木質結構的牌樓,謂之南北牌樓牌樓寬5米左右,高約8米,朱紅色,雖不算宏偉,但因是過街建築,故十分引人注目,稱得上是教場街與教場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牌樓在民國年間仍較為完好,1951年拓寬馬路時才被拆除
經濟文化
教場街與轅門橋一樣,也是古城揚州的一條商業名街,店鋪比較集中,尤以書局書林之多而著稱
在這條街上,老字號名鋪名店比比皆是既有創業於道光年間的夏德源帽店李松壽藥號,又有開業於光緒年間的萬福齋太和齋帽店和文海樓書局,還有清末民初湧現出來的陳恆和書林一品齋,筆莊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大德生藥號,老寶盛銀樓,源泰洋麵店,德興隆五金電料行及乾豐泰南貨店,大華茶食店,錦成洗染店,大豐旱菸店等一批老字號商家這些老店名鋪經營的商品,不僅品種繁多各具特色,而且講究信譽買賣公平,因而生意興隆每到四時八節,街上購物人群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給教場街帶來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教場街北牌樓西側有一條雀籠巷,是通往教場的主要通道,此巷因揚州製作雀籠的作坊多集中於此而得名在在揚州為官或經商者,入京時常在此訂購鳥籠,作為饋贈達官顯貴的禮品,滬蘇杭一些愛好養鳥的鳥友,也常慕名前來雀籠巷購買鳥籠民國年間,雀籠巷製作雀籠的名家好手,當首推陳三與高二狗子兩家他們製作的鳥籠造型各異,做工精細,設計巧妙,美觀實用小的雀籠高不盈尺,大的鳥籠高可及人,且有三拉子活動機關,拉起來可伸出三層,按下去可縮成一棟鳥籠雕有圖紋,銅鋦銀鉤,配有籠衣,備極華美
教場街北牌樓東側雀籠巷對面巷口,有一座很有名氣的廟宇馬神廟據史料記載,因明代在揚州設牧馬監,祀馬神於此,故稱馬神廟廟內供有關帝神像及紅白二馬,即關羽的赤馬與趙構的白馬乾隆年間,此廟內辦過揚州營義學民國以後,這裡先後成為江都縣民眾教育館城中國小江都縣立中學抗日戰爭勝利後,改設江都縣簡易師範學校解放後,馬神廟故址初為蘇北行署文教處辦公地,後改建為蘇北圖書館,館內曾設過書場,常有王少堂康重華等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在此獻藝
教場街轅門橋一帶,儘管在狹窄的街道上行人如潮,喧鬧異常,但是每到春夏時節,在老慶雲銀樓門廳上方的雕塑和三星人上,在大麒麟閣的燈箱廣告內,在一些商家店堂的檐樑上,在過街牌樓的篷頂下,常有麻雀燕子八哥築巢做窩如遇晴朗天氣,不時還可見到老鷹喜鵲在街道上空盤旋,傍晚有成群烏鴉在天空掠過那種自然生態平衡人鳥和諧相處的情景,都給揚州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代商業
如今的教場更多透露出一股“洋氣”。這裡被打造成揚州中心民俗文化主題休閒購物街區,棒約翰、菲比酒吧、橘子水晶酒店……紛紛進駐。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時尚。教場街發展到今天的國慶南路,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商業服務綜合體。這條商業街主打的經營項目是服裝,各式各樣的服裝店足夠讓人挑花眼。除此而外,商業街里還有餐飲店、書店、照相館、鐘錶店、刻字社等,其中不乏著名的老字號。正是這些經營內容各具特色的店鋪,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集吃、喝、玩、樂、購物為一體的完整的消費過程。